“筷子”趣談

2024-02-06 3 [ 說明文 ]

偶爾想起曾經聽人說過,在中國,人人具有三種博士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磕瓜子博士。至於吹煤頭紙,早已銷聲匿跡了。半個多世紀前,豐子愷老先生曾犀利地調侃國人磕瓜子之劣跡,把光陰嬉耗在咯蹦聲中,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嗎

難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見瓜子就害怕。歷史寫到今天,這種悠閒的生活態度已被埋沒在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裡。唯有筷子,風風雨雨了兩千多年,還是經久不衰。“民以食為天”,對於國人,筷子是進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時筷子稱“著”,閩南話至今沿用此音。後來,據說吳人為了避忌“著”與“住”同音,使行船擱淺,便改“著”為“筷兒”,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風順。漢代又稱為“挾提”,意思是挾住再提起,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當我們的祖先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時,筷子便與文明一起誕生了。據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資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種。

有商朝用的銅筷,春秋時的鐵筷、玉製犀頭筷等。到唐朝,筷子還曾被用來象徵人的剛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賜過宰相宋憬一雙金著,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著,表卿之直耳。”這也就是“賜著表直”的典故。其實最為普遍的還是竹製筷子和木製筷子,還有現代的塑膠筷子。它們既不像金屬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屬筷子名贏做工簡便,易於就地取材。相傳,有一種叫做“著竹”的竹子,產於廣西平樂府一帶,“其小如著,堅結如象牙,作著甚佳”。可見國人對筷子還有一定的講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總統慣於使用刀叉,而總理卻安排了筷子,這的確令人納悶。其實這正是我們總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據筷子的寓意來招待客人,寓意兩國和平相處,不動干戈。難怪一位加拿大記者連忙把這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徵意義,還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們所說的“著算”,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用筷子來計算的一種方法。漢代數學名著心毛章算術》中也曾提到過利用“著算”來計算體積和容積。

總之,“著”的應用使我國古代的數學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來吃飯。“殷勤問竹著,甘苦爾先嚐。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常常體現該民族人民的處世特色,就像中國人慣於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於使用刀叉,從中體現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問時所說:“中國人從來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從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區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