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稱謂

2024-02-06 4 [ 說明文 ]

歷史上,各國以對某一時期中國事物的具體印象為基礎,對中國有過多種稱謂,其中不乏偏見於歧視。當然,這些稱謂如今多已棄用,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卻只的後人汲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五億七千萬年前到十八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當時,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製作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絲綢去看戲,引起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陶瓷:China,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這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因此稱了中國奴。

中國風:Chinoiserie,十八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象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契丹:Cathe,位於稱中國為“契丹”。遼寧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含有貶義,因為那時的中國給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後。

船國:Nuoc tan ,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支那:Cina ,日本從江戶時代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用“支那”稱中國。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並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的字典中,“支那”則被解釋為“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這就是中國在國外的九種稱謂,同學們,知道了嗎?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以前的知識面真的是太小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