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是我國古代文房四寶之一,只要是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徽墨因產於徽州而得名。他是書法家至信至愛的信物。
徽州的績溪縣、屯溪區、歙縣三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哪裡產的徽墨比其他地方的徽墨好很多。
說了這些大家應該對徽墨有一定的瞭解了吧。
接下來我們說說徽墨的製作方法:
1.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撿灰,煉製松煙的煙窯就山勢斜臥于山坡,煙煤附於窯壁,冷卻後掃下。古時還有立窯,高丈餘,肚大口小,上覆五斗甕,今不用。煉製油煙的煙房需密閉不透風,用燈草點燃油燈,每盞燈上覆一瓷碗,煙燻在碗裡。這些灰就是徽墨的原型。
2.第二步是和膠,入料之前,煙煤需先漂洗,並用四十目篩清除雜質,膠的配比應按煙料粗細,膠質優劣,製作時令,銷售地區等因素酌定。膠的好壞決定著墨的好壞。
3.第三步是杵搗,所有的制墨原料和膠以後,要竭力攪拌均勻,然後杵搗。古時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搗時如干燥粘杵,可反覆灑少許中藥汁,直至搗勻搗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厭搗杵搗之說。
墨要用力攪拌。
4.第四步是成型,杵搗後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六磅錘翻打。中檔墨翻打八次,每次謂之一折,每折24錘,高檔墨折次遞加。翻打後的墨餜,按墨模式樣稱準重量分成小餜,在恆溫板上搓成墨丸嵌入墨模,搓時要用手勁按、捺、推、收。入模之墨置於坐擔下,以墨工自重壓平正。。墨翻打的次數越多質量越好。
5.第五步是晾曬,。晾墨要勤翻,以防墨坯收縮不勻而變形。根據墨錠的大小決定晾墨時間的長短。大的徽墨晾曬的時間久,反之,小的徽墨晾曬的時間就短。
這五步就是製作徽墨的五步了。
在使用徽墨時一定用清水。
古代有“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的說法,體現了徽墨的價值高的特點。
徽墨存放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徽墨為中國古典文化獻出了很多。
然我們為更好地中國文化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