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是我們當地民間的一種戲曲,據說,它始於晉代,興盛於唐宋時期,花燈的內容極其豐富,大多反映民間的民風民俗。
現在,我們當地的花燈戲分佈零散,而且內容也較為單調,參與的人也逐年減少,這是因為很多唱燈戲的人都是農民,沒有收入,沒有酬勞,因而紛紛“下海”,外出打工。
聽爸爸說,在他們小時候,我們老家是一個一百戶左右的村寨,其中就有五六十人會唱花燈戲,那時的花燈戲唱得很火熱,在每年春節的晚上都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結束,而且相鄰村寨的人們都會前來觀看,場面非常熱鬧。
花燈的內容很多,其中的“罵五更”極為精彩,主要反映一個農村婦女嫁到一戶窮困的農民懶漢家,整天都靠這個婦女的勞動養家,而懶漢只顧自己吃喝,還嫌是粗茶淡飯,嘮叨不斷,此時農村婦女忍無可忍,才從一更天罵到五更天,因而得“罵五更”,它主要是透過唱腔和肢體的形式表現,使觀眾也身臨其境。“夫參軍”這個片段也讓人讚歎,它主要反映農村男子去參軍,婦女相送時的離別情景,這也是透過唱腔和肢體的形式所表現。
現在的花燈逐年衰落,主要是沒有很好的組織者。如果當時政府高度重視,每年從財政中撥出一筆資金作為專款,並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縣進行義演,使參與者越來越多,那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全縣就會掀起花燈戲的熱潮,那時的花燈就會人人皆知,戶戶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