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端陽

2024-02-06 1 [ 說明文 ]

每過端午節,我總會想起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子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描寫了南宋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吃粽子、插艾葉、儲藥、配藥方等。

至今過端午節,仍然有著這樣的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其實,吃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的:

相傳當時屈原提出了許多愛國主張,國王不採納。後來國家淪喪,他悲憤不已,於是投江自盡。這一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一些敬愛屈原的人聽到此訊息後,便搶著出船去救他。為了不讓魚蝦咬食他的身體,大家都睜著往江裡投食,後來演變成把包成的粽子投入江中。兩千多年來,人們以粽子作為屈原的祭品。

賽龍舟,也有一段關於紀念屈原的傳奇故事。在屈原投江自盡後,楚國人因使不得賢臣死去,許多人划船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逢農曆五月初五,便以划龍舟紀念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在,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好,一至五月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劈波斬浪的“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像離弦之箭一般駛向前方。鼓聲、鑼聲、喝彩聲、吆喝聲響成一片,場面極為壯觀。

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都是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端午節的各種風俗,既有紀念屈原之意,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其實,我認為端午節更多的應該是飽含著愛國之意。作為年輕一代,難道我們不該向愛國詩人屈原學習嗎?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月球
下一篇: 屯溪老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