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書·后妃傳

后妃傳原文

  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故二妃嫔妫,虞道克隆,任、姒配姬,周室用熙,废兴存亡,恒此之由。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呜呼,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

  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余内官十有四等。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文帝增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除顺成官。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于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一]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

  后随太祖至洛。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

  遂从后言。太祖闻而善之。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为继室。诸子无母者,太祖皆令后养之。[二]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

  后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长御还,具以语太祖。太祖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注[一]魏书曰: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父敬侯怪之,以问卜者王旦,旦曰:“此吉祥也。”

  注[二]魏略曰: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

  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修,丁视后母子不足。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魏书曰: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珰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髃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称永寿宫。[一]明帝即位,尊太后曰太皇太后。

  注[一]魏书曰:后以国用不足,灭损御食,诸金银器物皆去之。东阿王植,太后少子,最爱之。后植犯法,为有司所奏,文帝令太后弟子奉车都尉兰持公卿议白太后,太后曰:“不意此儿所作如是,汝还语帝,不可以我故坏国法。”及自见帝,不以为言。

  臣松之案:文帝梦磨钱,欲使文灭而更愈明,以问周宣。宣答曰:“此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

  则太后用意,不得如此书所言也。魏书又曰:太后每随军征行,见高年白首,辄住车呼问,赐与绢帛,对之涕泣曰:“恨父母不及我时也。”太后每见外亲,不假以颜色,常言“居处当务节俭,不当望赏赐,念自佚也。外舍当怪吾遇之太薄,吾自有常度故也。

  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钱米恩贷也。“帝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

  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典,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着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至太和四年春,明帝乃追谥太后祖父广曰开阳恭侯,父远曰敬侯,祖母周封阳都君及*(恭)**[敬]*侯夫人,皆赠印绶。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初,太后弟秉,以功封都乡侯,黄初七年进封开阳侯,邑千二百户,为昭烈将军。

  [一]秉薨,子兰嗣。少有才学,[二]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兰薨,子晖嗣。[三]又分秉爵,封兰弟琳为列侯,官至步兵校尉。兰子隆女为高贵乡公皇后,隆以后父为光禄大夫,位特进,封睢阳乡侯,妻王为显阳乡君。追封隆前妻刘为顺阳乡君,后亲母故也。琳女又为陈留王皇后,时琳已没,封琳妻刘为广阳乡君。

  注[一]魏略曰:初,卞后弟秉,当建安时得为别部司马,后常对太祖怨言,太祖答言:“但得与我作妇弟,不为多邪?”后又欲太祖给其钱帛,太祖又曰:“但汝盗与,不为足邪?”

  故讫太祖世,秉官不移,财亦不益。

  注[二]魏略曰:兰献赋赞述太子德美,太子报曰:“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兰此赋,岂吾实哉?昔吾丘寿王一陈宝鼎,何武等徒以歌颂,犹受金帛之赐,兰事虽不谅,义足嘉也。今赐牛一头。”由是遂见亲敬。

  注[三]魏略曰:明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于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款。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

  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

  后三岁失父。[一]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

  后年十余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二]注[一]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长男豫,早终;次俨,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次尧,举孝廉;长女姜,次脱,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

  每寝寐,家中髣□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

  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注[二]魏略曰: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一]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二]注[一]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閴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觽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

  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觽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

  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余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

  嗟叹曰:“此真孝妇也。”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叡]*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注[二]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

  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

  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一]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谥曰敬侯;适孙像袭爵。四月,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又尝梦见后,于是差次舅氏亲疏高下,□用各有差,赏赐累钜万;以像为虎贲中郎将。是月,后母薨,帝制缌服临丧,百僚陪位。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朝阳陵。像还,迁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

  夏,吴贼寇扬州,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还,复为射声校尉。三年薨,追赠韂将军,改封魏昌县,谥曰贞侯;子畅嗣。又封畅弟温、□、艳皆为列侯。四年,改逸、俨本封皆曰魏昌侯,谥因故。封俨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逸世妇张为安喜君。

  注[一]魏书载三公奏曰:“盖孝敬之道,笃乎其亲,乃四海所以承化,天地所以明察,是谓生则致其养,殁则光其灵,诵述以尽其美,宣扬以显其名者也。今陛下以圣懿之德,绍承洪业,至孝烝烝,通于神明,遭罹殷忧,每劳谦让。先帝迁神山陵,大礼既备,至于先后,未有显谥。伏惟先后恭让着于幽微,至行显于不言,化流邦国,德侔二南,故能膺神灵嘉祥,为大魏世妃。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案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是月,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始祖后稷,又特立庙以祀姜嫄。今文昭皇后之于万嗣,圣德至化,岂有量哉!夫以皇家世*(祀)**[妃]*之尊,而克让允恭,固推盛位,神灵迁化,而无寝庙以承享*(礼)**[祀]*,非所以报显德,昭孝敬也。稽之古制,宜依周礼,先妣别立寝庙。“

  并奏可之。

  景初元年夏,有司议定七庙。冬,又奏曰:“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于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着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

  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着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于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

  帝思念舅氏不已。畅尚幼,景初末,以畅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又特为起大第,车驾亲自临之。又于其后园为像母起观庙,名其里曰渭阳里,以追思母氏也。嘉平三年正月,畅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恭侯;子绍嗣。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箰为之后,承甄氏姓,封箰为平原侯,袭公主爵。[一]青龙中,又封后从兄子毅及像弟三人,皆为列侯。毅数上疏陈时政,官至越骑校尉。嘉平中,复封畅子二人为列侯。后兄俨孙女为齐王皇后,后父已没,封后母为广乐乡君。

  注[一]孙盛曰:于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况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箰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违情背典,于此为甚。陈髃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阙乎!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宰辅之职,其可略哉!晋诸公赞曰:箰字彦孙。司马景王辅政,以女妻箰。

  妻早亡,文王复以女继室,即京兆长公主。景、文二王欲自结于郭后,是以频繁为婚。

  箰虽无才学,而恭谨谦顺。甄温字仲舒,与郭建及箰等皆后族,以事宜见宠。咸熙初,封郭建为临渭县公,箰广安县公,邑皆千八百户。温本国侯,进为辅国大将军,加侍中,领射声校尉,箰镇军大将军。

  泰始元年,晋受禅,加建、箰、温三人位特进。箰为人贞素,加以世祖姊夫,是以遂贵当世。

  箰暮年官更转为宗正,迁侍中。太康中,大司马齐王攸当之藩,箰与左韂将军王济共谏请,时人嘉之。世祖以此望箰,由此出箰为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寻疾薨,赠中军大将军,开府侍中如故,谥恭公,子喜嗣。喜精粹有器美,历中书郎、右韂将军、侍中,位至辅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喜与国姻亲,而经赵王伦、齐王冏事故,能不豫际会,良由其才短,然亦以退静免之。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一]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黄初三年,将登后位,文帝欲立为后,中郎栈潜上疏曰:“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故西陵配黄,英娥降妫,并以贤明,流芳上世。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炮烙,怡悦妲己。是以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内及外,先王之令典也。春秋书宗人衅夏云,无以妾为夫人之礼。齐桓誓命于葵丘,亦曰‘无以妾为妻’。今后宫嬖宠,常亚乘舆。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文帝不从,遂立为皇后。[二]注[一]魏书曰:父永,官至南郡太守,谥敬侯。母姓董氏,即堂阳君,生三男二女:长男浮,高唐令,次女昱,次即后,后弟都,弟成。后以汉中平元年三月乙卯生,生而有异常。

  注[二]魏书曰:后上表谢曰:“妾无皇、英厘降之节,又非姜、任思齐之伦,诚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处中馈之重任。”后自在东宫,及即尊位,虽有异宠,心愈恭肃,供养永寿宫,以孝闻。是时柴贵人亦有宠,后教训銟导之。后宫诸贵人时有过失,常弥覆之,有谴让,辄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为之顿首请罪,是以六宫无怨。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

  后早丧兄弟,以从兄表继永后,拜奉车都尉。后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后姊子孟武还乡里,求小妻,后止之。遂敕诸家曰:“今世妇女少,当配将士,不得因缘取以为妾也。宜各自慎,无为罚首。”[一]注[一]魏书曰:后常敕戒表、武等曰:“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

  五年,帝东征,后留许昌永始台。时霖雨百余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髃臣莫敢复言。六年,帝东征吴,至广陵,后留谯宫。

  时表留宿韂,欲遏水取鱼。后曰:“水当通运漕,又少材木,奴客不在目前,当复私取官竹木作梁遏。今奉车所不足者,岂鱼乎?”

  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以表子详为骑都尉。其年,帝追谥太后父永为安阳乡敬侯,母董为都乡君。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止之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首阳陵可以为法。”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一]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迁详为驸马都尉。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详薨,子钊嗣。

  注[一]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

  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殡者使如甄后故事。魏书载哀策曰:“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咷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明悼毛皇后,河内人也。黄初中,以选入东宫,明帝时为平原王,进御有宠,出入与同舆辇。

  及即帝立,以为贵嫔。太和元年,立为皇后。后父嘉,拜骑都尉,后弟曾,郎中。

  初,明帝为王,始纳河内虞氏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后卞太后慰勉焉。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虞氏遂绌还邺宫。进嘉为奉车都尉,曾骑都尉,宠赐隆渥。顷之,封嘉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曾驸马都尉。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一]后又加嘉位特进,曾迁散骑侍郎。青龙三年,嘉薨,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谥曰节侯。四年,追封后母夏为野王君。

  注[一]孙盛曰:古之王者,必求令淑以对扬至德,恢王化于关雎,致淳风于麟趾。

  及臻三季,并乱兹绪,义以情溺,位由宠昏,贵贱无章,下陵上替,兴衰隆废,皆是物也。魏自武王,暨于烈祖,三后之升,起自幽贱,本既卑矣,何以长世?诗云:“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其此之谓乎!

  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景初元年,帝游后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元后曰“宜延皇后”,帝弗许。乃禁左右,使不得宣。后知之,明日,帝见后,后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帝以左右泄之,所杀十余人。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叔父立为骑都尉,从父芝为虎贲中郎将。帝疾困,遂立为皇后。

  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

  封太后母杜为合阳君。

  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一]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建兄箰,出养甄氏。箰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韂.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于太后而后施行。□丘俭、钟会等作乱,咸假其命而以为辞焉。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

  注[一]魏略曰:诸郭之中,芝最壮直。先时自以他功封侯。

  注[二]晋诸公赞曰:建安叔始,有器局而强问,泰始中疾薨。子嘏嗣,为给事中。

  评曰: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

  追观陈髃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后妃傳譯文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傳,《易經》中說:“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綜觀古代賢明的帝王人主,無不明確地制定其後妃制度和禮儀,以順應世間之道德倫理規範。故而堯帝將他的兩個女兒嫁給虞舜,使他的事業得以輝煌;太任、太姒兩位賢慧女人先後嫁給姬氏,周王朝也因此變得興旺發達。

  一個王朝的興廢存亡,不能不說與它的后妃制度有著直接的關係。《春秋》說天子可以有十二個女子,諸侯為九個,從情理上講,這確是一個無可挑剔的規定啊!遺憾的是各個王朝接近末期的時候,為帝王者往往變得奢侈腐化,放縱淫慾,以至於遍地是曠夫怨女,傷損天地之和氣;惟色是崇,不分賢淑與潑悍。於是造成整個國家風氣墮落,綱紀敗壞,終於把江山社稷給斷送掉,這豈不是令人極痛心的事嗎?啊,身為人主而擁有天下的人,應該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漢代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后,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其餘的女官、妃嬪又分為十四個等級。魏王朝承襲漢代制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等稱號不變,但自夫人以下眾妃嬪的叫法,各個時期卻不太相同。太祖建國之初,冊立王后,王后以下又為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五等;文帝時又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時除去順成稱號,但增加了淑妃、昭華和修儀。太和年間又開始冊封夫人,其地位列於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共分爵號十二等:貴嬪、夫人,地位僅次於皇后,其他爵位不能與之相比;淑妃地位等同於相國,爵號和諸侯王一樣;淑媛地位等同於御史大夫,爵號和縣公相同;昭儀爵號等同於縣侯;昭華爵號等同於鄉侯;修容爵號等同於亭侯;修儀爵號等同於關內侯;婕妤爵號等同於中二千石;容華爵號等於真二千石;美人爵號等同於比二千石;良人的爵號和千石相同。武宣卞皇后,琅笽郡開陽人,是文帝的母親。本出身於倡優之家,二十歲那年,太祖在譙縣納之為妾。後來隨太祖到達洛陽。董卓洛陽叛亂的時候,太祖倉促間微服逃出洛陽東行,不久袁術帶來太祖已死的噩耗,太祖身邊的一些人都是當初跟隨他從故鄉來到京師的,聽到這個訊息大家都吵吵嚷嚷要返回老家去。卞後這時候挺身而出,制止說:“曹君吉凶現在並無確切訊息,今天大家都跑回家去,明天若是他返回來,我們還有什麼面目再見他?就是真的有什麼大禍臨頭,我們一同擔當有什麼大不了的?”眾人佩服她,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太祖後來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讚賞。

  建安之初,丁夫人被廢,太祖遂立卞後為續室。太祖把幾個兒子都交給卞後撫養和照顧。當太祖立文帝曹丕為太子時,太祖和太子身邊的一些隨從人員紛紛跑到卞後那裡表示祝賀說:“將軍被立為太子,天下都為之高興,王后您應當把府庫中收藏的金銀玉帛全部拿出來進行賞賜。”卞後回答他們:“魏王因為曹丕已長大成人,方才立他為太子承嗣王位。我沒犯教子無方的過錯就已是莫大的榮幸了,又有什麼值得大肆張揚,賞賜眾人的呢?”人們把這些話轉告給太祖,太祖高興地讚揚卞後:“怒不改顏,樂不忘本,這的確不容易啊!”

  建安二十四年(219),太祖封卞後為王后,併發布文書說:“夫人卞氏,數年來辛勤撫養各位王子,大有慈母之風範。今特晉位為王后,命太子和各位諸侯王陪位,百官為之上壽。國內犯人死罪各減一等,以示慶賀。”

  建安二十五年(220),太祖病逝,太子曹丕即王位,尊王后為王太后。到曹魏代漢之時,尊王太后為皇太后,居處稱為永壽宮。明帝即位後,進而尊稱為太皇太后。文帝黃初年中,曾打算追封皇太后父母。尚書陳群上奏說:“陛下以自己的聖德應天承運,開創江山社稷之大業,您所制定的種種禮儀制度,也應當永為子孫後世遵循。從歷代典章來看,從沒有因婦人之故而封王拜侯的做法,在禮儀上,婦人也只是隨著丈夫爵位升高而顯貴。秦王朝違背古代的禮法,漢王朝又照著秦王朝去做,但這並不是先王所規定下的。”文帝回答說:“你說得很對,我前面的決定就不要執行了。同時把你的這個建議寫下來,用我的名義形成詔制,藏於臺閣,以作為後世永久的制度。”這樣一直到太和四年(230),明帝才追諡太皇太后的祖父卞廣為開陽恭侯,父親卞遠為開陽敬侯,祖母周氏為陽都君及敬侯夫人,並都贈予印綬。這年五月,太皇太后駕崩。七月,與太祖合葬於高陵。當初,卞皇后的弟弟卞秉,因為有功封為都鄉侯。

  文帝黃初七年(226)晉封為開陽侯,食邑一千二百戶,拜為昭烈將軍。卞秉死後,兒子卞蘭承嗣爵位。卞蘭少有才學,官至奉車都尉、遊擊將軍,加散騎常侍。卞蘭死後,其子卞暉承嗣爵位,又封卞秉的爵位及次子,封卞蘭之弟卞琳為列侯,官至步兵校尉。卞蘭之子卞隆的女兒後來做了高貴鄉公的皇后。卞隆以皇后父親的身份當上了光祿大夫,賜位特進,封為睢陽鄉侯,其妻王氏被封為顯陽鄉君,並追封卞隆前妻劉氏為順陽鄉君,這是由於劉氏為皇后生母的緣故。再以後,卞琳的女兒又做了陳留王的皇后。這時卞琳已經死去,因而封其妻劉氏為廣陽鄉君。文昭甄皇后,中山無極人,是明帝的母親,漢太保甄邯的後代,家中世襲二千石俸祿的官職。父親甄逸曾任上蔡令,但甄后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漢末天下大亂,災荒連年,百姓們為餬口活命紛紛賣掉家中值錢的東西。當時甄家有大量的穀物儲備,趁機收購了很多金銀寶物。甄氏當時才十幾歲,看到這種情形便對母親說:“亂世求寶,可不是善策啊!一個人本來沒有罪,但因擁有一件珍寶便可能被定為有罪,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因財喪身。再說眼下眾多百姓都在飢餓之中,不如將我家穀物開倉賑濟四方鄉鄰,這才算是一種惠及眾人的德行。”全家人都認為她|說得有理,是個好主意,於是將家中的糧食全部無償分發給鄰里鄉親。建安年間,袁紹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后。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后留在鄴城侍奉婆婆。冀州平定,文帝在鄴城後宮見到她,非常喜歡她的美貌,於是收為自己的妻子。她一度很受文帝喜愛,為他生下明帝和東鄉公主。

  延康元年(220)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率軍南征,甄后留駐在鄴城。黃初元年(220)十月,漢獻帝禪讓帝位給文帝。禪位以後,改封為山陽公的獻帝把兩個女兒許配給文帝,另有郭皇后和李、陰兩位貴人也深得文帝寵幸,甄后則日益受到冷落,為此她不免流露出一些怨言。

  文帝聽到後大怒,黃初二年(221)六月,賜死於她,死後葬在鄴城。明帝即位後,朝中掌管禮樂祭祀的官員奏請為甄后追加諡號。於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節以三牲之禮到甄后陵墓祭祀,又專門為她修建寢廟。

  太和元年(227)三月,明帝以中山國魏昌縣之安城鄉一千戶追封甄后的父親甄逸,諡號安城鄉敬侯,其孫甄像承襲爵位。四月,明帝下詔在洛陽營建祖廟,施工中從地下挖出一塊玉璽。此玉璽一寸九分見方,上面刻有“天子羨思慈親”六個字。明帝持璽而動情,因而備下牲禮到宗廟祭告。此後明帝又多次夢見母親,益發增加了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於是對諸舅氏按親疏排出順序,分別予以任用,賞賜累計達到萬兩之巨,又擢升甄像為虎賁中郎將。是月,甄后母親病故,明帝披麻戴孝親自參加了葬禮,朝中文武百官陪同致祭。

  紅潮網太和四年(230)十一月,明帝感到母親甄后的陵墓過於低矮簡陋,便委派甄像以兼職太尉的身份,持皇帝節杖到鄴城,祭告土神,改葬甄皇后於朝陽陵。甄像完成使命返朝後,升為散騎常侍。

  青龍二年(234)春天,明帝下詔追諡甄后之兄甄儼為安城鄉穆侯。夏天,東吳軍隊進犯揚州,明帝任命甄像為伏波將軍,持旌節代他督師出征。戰後,又再任命甄像為射聲校尉。

  青龍三年(235)甄像死去,追贈衛將軍,改封魏昌縣,諡號為魏昌縣貞侯。兒子甄暢繼承其爵位。又封甄暢的弟弟甄溫、甄韋華、甄豔皆為列侯。

  青龍四年(236),明帝下詔改變甄逸、甄儼的安城鄉侯封號,皆追封為魏昌縣侯,諡號敬侯、穆侯不變。同時加封甄儼的世婦劉氏為東鄉君,追封甄逸的世婦張氏為安喜君。

  景初元年(237)夏,朝中掌管禮樂祭祀的官員議定七座宗廟的排列順序,分別祭祀列祖列宗。冬季,他們又奏請明帝說:“作為一代帝王,既是受命於先帝的安排和重託,同時也有賴於聖妃神靈的保佑。在此基礎上,君王才能振興江山社稷,成就一番王業。遠古時代高辛氏預料他的四個妻子所生的兒子皆可擁有天下,成就王業,果然在他死後,帝摯、陶唐、商、週一代一代都興旺起來(他的四個兒子堯、摯都是自己做了帝王,后稷、契則分別是周族和商族的祖先)。周人擁有天下後,推舉祖先後稷的文德武勳可配上天,又追溯本族的起源,於是周王朝特地為后稷的母親姜嫄建立了宮廟,世世代代對她加以祭祀朝拜。《周禮》中所載:‘奏夷則,歌中呂,舞大..,以享先妣。’正是描繪周人祭祀姜嫄的情形。人也寫詩稱頌道:當初生下了我們周人的,正是那位姜..啊!這更明白地指出了周王朝的起源和周朝民眾的由來。詩人們還寫道:姜嫄的神廟靜謐而詳和,充滿著莊重的氣氛。為周人建立了不朽功績的姜嫄啊,您的仁德還能再回來嗎?《周禮》和《詩經》中對祖先的讚美和推崇,達到了如此的程度。如今我大魏王朝繼承有虞氏的天運擁有天下,自太祖登基以來已有三世繁榮昌盛的歷史。宗廟之數,實也與周王朝相同。考慮到武帝和武宣皇后、文帝和文德皇后都已列入先祖之列祀廟,享受子孫萬代的祭祀香火,而文昭皇后承受上天之靈符,生養了聖明的君主,可謂是功濟天下民眾,仁德充滿人世。大魏王朝的江山社稷傳之有人,正是賴於文昭皇后的功績啊!現在皇上為文昭皇后修建了寢廟,這正如同周人所建的姜妣神廟一般。但皇上卻沒有明確釋出詔令,宣佈文昭皇后的寢廟永遠享受祭祀和保護,這樣如果論起甄皇后的功績和報答生母仁德,皇上您在歷史上可是要留下遺憾的。後人不能完全體察到您的一片忠孝之心啊!臣等奏請皇上恩准,文昭皇后的寢廟應該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和祖宗神廟享受同等的待遇,並由朝廷頒佈萬世不毀的法令,以弘揚文昭皇后聖明賢德的遺風。”明帝完全贊同這項奏請,於是下詔,宣佈文昭皇后的寢廟和另外七座宗廟享受同等祭祀禮儀,並將此規定銘刻於金鼎,藏之於金櫃,以傳示子孫後代。明帝對他的舅舅們格外懷念。

  甄暢此時年紀尚小,到景初末年(239),明帝便任命他為射聲校尉,加散騎常侍官職,還特意為他修了一座豪華氣派的大宅第。落成之日,明帝親自前往驗看,並傳令在府第後園為甄像的母親建起一座觀廟,這個里巷取名為渭陽裡,意在寄託對母親的思念。

  嘉平三年(251)正月,甄暢病亡,被追贈為車騎將軍,諡號恭侯,其子甄紹承嗣爵位。

  太和六年(232),明帝的愛女曹淑死去,追封為平原懿公主,為她修了祭廟,並將她與甄皇后已死的堂孫甄黃合葬,追封甄黃為列侯,又過繼夫人郭氏的堂弟郭德為他們的兒子,郭德改從甄姓,封為平原侯,承襲公主的爵位。

  青龍年間(233~237),明帝封甄皇后堂兄的兒子甄毅和甄像的三個弟弟為列侯。甄毅後來不斷上奏對朝廷提出建議,明帝便提升他做了越騎校尉。

  嘉平年間(249~254),朝廷又封甄暢的兩個兒子為列侯。甄皇后哥哥甄儼的孫女被立為齊王曹芳的皇后。甄皇后的父親早已作古,母親被封為廣樂鄉君。

  文德郭皇后,安平廣宗人。祖父曾做過縣吏一級的官。郭後自幼聰慧異常,非一般女子可比,父親郭永為之驚奇,對家人說:“這孩子真是我們家的女王啊!”遂以“女王”為字。她早早就失去了父母雙親,在戰亂中飄泊無靠,被銅革是侯收養長大。太祖為魏公時她應召入太子東宮,因有智有謀,經常向曹丕提出一些好的建議,頗受他的賞識。太祖死後,曹丕以太子身份繼承王位,封郭後為夫人。等到曹丕取代漢獻帝當了皇帝,又封她為貴嬪。甄皇后被文帝賜死,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文帝對郭後的寵幸。

  黃初二年(221),文帝想立她為皇后,中郎棧潛上書表示反對。他在奏書中說:“古代帝王們治理天下,不僅離不開文武百官的忠心輔佐,也離不開賢慧的后妃鼎力相助。能否處理好這二者的關係,可以說決定著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故而遠古時期黃帝迎娶西陵氏之女,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虞舜,都以賢明有德而著稱,成為流芳千古的美談。而夏桀亡國狼狽逃往南巢,其禍根正在於寵幸穏喜,不修朝政;商紂王以炮烙剖心等酷刑對待臣下,目的也不過是取悅於妲己的歡心。鑑於這些在歷史上曾導致王朝廢興事業成敗的經驗教訓,歷來賢明的君主都格外慎重對待冊立皇后這件大事,總是在世族豪門之家選擇知書達禮的淑女來充任元妃,以統領六宮,虔敬地祭祀宗廟,暗修教化之功。《易經》中說‘家道正而天下定’,說的是由小到大、由內及外的道理。這正是先王們所規定的法規啊!齊桓公在葵丘接受爵位時,也特別申明,不能讓妾成為妻子。可如今宮中有些嬪妃,常常藉著皇上的寵幸而越禮,與皇帝一同乘輿。如果陛下因寵而冊立她為皇后,使賤人驟然富貴,位極人臣,那麼我擔心後世會出現眾心不服,肆意輕慢,上面又無力控制的局面。朝廷禮法不攻自破,這樣的亂子不是由上面引起的麼?”文帝不理,還是冊立了郭皇后。郭皇后的哥哥和弟弟都早已死去,於是她的堂兄郭表過繼給他的父親為子,郭表因此被拜為奉車都尉。郭皇后的外親劉斐要與外地女子通婚,她聽說了此事專門告誡家人及親戚:“各位親戚遇婚嫁之事,都應該與鄉里門戶相對者聯姻,不得借權勢強與他方人家通婚。”她姐姐的兒子孟武還鄉後求娶小妾,她又專門下了一道敕文勸阻說:“當今由於戰亂,婦女不多,應儘可能地將她們配給前方將士為妻。有權勢的人家不能聘娶為妾。各位親戚在這件事上都務必小心謹慎,不要自取其咎,遭受刑罰。”

  黃初五年(224),文帝率師東征,郭皇后留守許昌永始臺。當時大雨連降百餘日,城樓多有倒塌損壞。有關的官員奏請皇后移居他處,郭皇后拒絕說:“當年楚昭王出遊,他的妻子貞姜留在漸臺。長江洶湧而來的時候,使者接王后轉移,但急切中忘了帶上楚昭王的信符,結果貞姜堅持不走,以至於在洪水中喪生也在所不惜。如今皇上御駕遠征,我在後方還沒有遇到貞姜那樣的危急情況,又何必要轉移呢?”群臣聞言無話可說,再也不提請皇后遷居的話。

  黃初六年(225)文帝再次督師東征,大軍開赴廣陵,郭皇后留守譙宮。郭表此時留守負責警衛工作,他想堵水捉魚,皇后制止說:“這河水是通著運送軍糧的河道的,你築壩截水又需木材,自己的家產不在眼前,只好私自挪用公家的竹木來築水壩。如今你這位奉車將軍所缺少的難道是魚麼?”明帝即位後,尊郭皇后為皇太后,稱永安宮。

  太和四年(230),明帝下詔封郭表為安陽亭侯,繼而又晉爵為鄉侯,增加食邑連同以前所有的共五百戶,還封他為中壘將軍,封他的兒子郭詳為騎都尉。同年,明帝追諡皇太后的父親郭永為安陽鄉敬侯,母親董氏為都鄉君。又提升郭表為昭德將軍,加金章紫綬,賜位特進。郭表的次子郭訓也被任命為騎都尉。後來孟武的母親(皇太后的姐姐)病故,明帝想予以厚葬,為她修建祠堂。皇太后知道了制止道:“自漢末天下大亂以來,許多王侯公卿的陵墓被人盜掘了,其主要原因大都在於厚葬。今安葬亡人最好以文帝首陽陵的薄葬為法。”

  青龍三年(235)春,皇太后駕崩於許昌。朝廷按皇太后喪葬的規格為她營造陵墓。三月十一日,將她安葬在文帝首陽陵的西側。明帝晉封郭表為駙馬都尉。

  青龍四年(236),明帝釋出詔令,改封皇太后的父親郭永為觀津敬侯,母親董氏為堂陽君;追封皇太后的哥哥郭浮為梁裡亭戴侯,郭都為武城亭孝侯,郭成為新樂亭定侯。分別派出使節捧著朝廷的追封文書,以牛、豬、羊三牲之禮進行祭祀。郭表死後,長子郭詳繼承了他的爵位,又分郭表的爵號給他的三子郭述,郭述因而也成為列侯。郭詳死後,其爵位又傳給了他的兒子郭釗。明悼毛皇后,河內人。

  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因才貌入選太子東宮。當時明帝還是平原王,對她非常寵愛,進出每每同輦同車。明帝即位做了皇帝后,便封她為貴嬪。

  太和元年(227),正式冊立她為皇后。她的父親毛嘉,拜為騎都尉;弟弟毛曾,授以郎中之職。當初明帝還是平原王的時候,曾先納河內虞氏為王妃。到明帝即位,虞氏卻沒能被立為皇后,為此她很是傷感和不平。太皇太后卞氏對她加以慰勉,虞氏衝著太皇太后吵鬧說:“曹氏從來好立賤人為後,沒有過以德取人的時候。然而皇后管理六宮內事,皇帝執掌天下大政,兩人的職責本是相輔相承的。如今皇上沒有一個好的開端,也很難說會有好的結果。也許在他們身上會發生亡國喪祀,斷送祖宗創立的江山社稷之災呢!”明帝聞知此言大怒,遂將虞氏廢還鄴宮,永遠不再相見。繼而擢升毛嘉為奉車都尉,毛曾為騎都尉,日益得寵。不久,又加封毛嘉為博平鄉侯,升遷光祿大夫,毛曾為駙馬都尉。毛嘉此人本是典虞車工出身,一夜間富貴驟至,身價百倍。明帝傳令文武百官到毛嘉家中去飲宴,毛嘉言行顯得非常粗魯無知,開口閉口以“侯身”自稱,一時傳為笑談。後來明帝又對毛嘉賜位特進,提升毛曾為散騎常侍。

  青龍三年(235)毛嘉死去,追贈為光祿大夫,改封安國侯,增加食邑五百戶,連同前面的共達千戶,諡號節侯。

  青龍四年(236),明帝追諡毛皇后的母親夏氏為野王君。明帝后來又寵幸郭皇后,對毛皇后日益淡漠。

  景初元年(237),明帝賞遊後園,召後宮才人以上嬪妃參加飲宴娛樂。郭皇后問明帝:“應該把皇后請來吧?”明帝不同意,並且告知隨從不得宣請毛皇后。第二天明帝和皇后見面時,皇后問他:“昨天宴遊北園,玩得開心嗎?”明帝以為是左右侍從們給毛皇后洩的密,因而下令殺掉了十幾個隨從,又賜死毛皇后。不過在她死後仍給她加了諡號,安葬在愍陵。毛曾先被提升為散騎常侍,又任命為羽林虎賁中郎將、原武典農中郎將。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世代為河右大族。

  黃初年間(220~226),西平郡反叛朝廷,郭後遂被沒收入宮。明帝即位,對她頗為喜愛,封她為夫人。並任命她的伯父郭芝為虎賁中郎將,叔父郭立為騎都尉。明帝病重之際,冊立她為皇后。齊王即位,尊她為皇太后,稱永寧宮。又追諡她的父親郭滿為西都定侯,令郭立之子郭建承襲其爵位;封她的母親杜氏為..陽君。伯父郭芝調任散騎常侍、長水校尉,叔父郭立為宣德將軍,皆封列侯。郭建之兄郭德,被敕命為文昭甄皇后已死的從孫甄黃之子,並承襲明帝亡女平原懿公主的爵位,封為平原侯,改姓甄氏。郭德與郭建兄弟二人同為鎮護將軍,都封為侯,共同負責京師警衛。明帝以後的三位皇帝皆年幼勢弱,因而主持朝政大事的輔佐大臣們每遇重大情況,總是先向郭太后請示彙報,然後方可決定如何處理或按太后的指示執行。毋丘儉、鍾會等人先後擁兵反叛朝廷,都是借郭太后的名義釋出討伐文告,然後堂而皇之發兵剿滅的。

  元帝景元四年(263)十二月,郭太后駕崩。次年二月,安葬在明帝高平陵。

  評:魏一代后妃之家,雖都享受榮華富貴,但卻從未像東漢中後期那樣,趁天子年幼勢弱,外戚乘機奪權,控制朝政。鑑於前代的流弊和教訓,不能不說魏王朝歷代的后妃們在這方面是值得稱頌的。而追觀文帝時期陳群的建議、棧潛的進奏,同樣不失為規範帝王行為的準則,堪為後世垂誡。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