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記嶺南竹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臨皋閒題
下一篇詩文: 誤佳期·閨怨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嶺南人,面對竹子應感到慚愧不安。(他們)吃的是竹筍,蓋房子用的是竹瓦,載著他們的是竹筏,燒火煮飯的柴用的是竹枝,穿的是竹皮,書寫用的是竹紙,穿的是竹鞋,真的可以說是一天不能沒有這位君子啊!

註釋
嶺南:五嶺以南,即湖南、廣東、廣西、江西邊境一帶。
庇:遮蔽。
爨:燒火煮飯。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東晉王子猷“何可一日無此君”(語見《世說新語》)之語一出,便成為歷代愛竹之士的口頭禪。子猷愛竹,在於竹綠葉萋萋、秀美多姿,在於竹懷愁含怨、情韻綿邈,在於竹勁挺有節、凌霜不凋。而後世文人的詠竹篇亦多不脫於此,像唐令狐楚的“齋居栽竹北窗邊,素壁新開映碧鮮”(《郡齋左偏栽竹百餘詩》),唐李嶠的“高簳楚江濆,嬋娟含曙氣”,“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詠竹》),唐許渾的“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等。在他們眼中,竹如含愁幽人,如隱逸高士,總是那麼優雅脫俗。

  可蘇軾所謂“一日不可無此君”則獨闢蹊徑,著意於竹之可“食”、可“庇”、可“載”、可“爨”、可“衣”、可“書”、可“履”的實用性價值,竹也就由超脫走向凡俗,由夢幻走向現實,由可賞走向可用,簡直成了嶺南人的“衣食父母”,卻並不為人所貴,故而蘇軾說“嶺南人當有愧於竹”。著此文時,蘇軾被貶惠州,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貶。普通平凡的“嶺南竹”同樣寄託著他沉重的身世之感“嶺南竹”尚可物盡其用,而“奮勵有當世志”的蘇軾卻遠貶僻地,不為所用,悲哀啊!同時,蘇軾將嶺南竹寫得那樣有生活氣息,正反映了他的達觀和對現實的執著。

參考資料:
1、品詩文網.《記嶺南竹》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