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一梁惠王上·第六節

第六節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第六節譯文

  孟子見了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他又問:‘有誰願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乾枯了。一旦天上烏雲密佈,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註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訴。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與:從,跟。七八月:這裡指周代的歷法,相當於夏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如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