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cháng ān | 注音 | ㄔㄤˊ ㄢ |
首字母 | ca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長久、長遠、長期、長久、長年、永久、永恆、恆久、持久、久長、久遠、久違、久遠 | ||
反義詞 | 短暫、短期、短久、短遠、短暫、暫時、短暫、短促、短命、短暫、短裕、短促、短缺 | ||
基本解釋 | 1.古都城名『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於此。此後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於此定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故城有二﹕漢城築於惠帝時﹐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築於文帝時﹐號大興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東﹑南﹑西一帶。唐末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後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於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後,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就是以古長安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