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āng gē | 注音 | ㄧㄤ ㄍㄜ |
首字母 | y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舞蹈、舞姿、舞步、舞蹈藝術、舞蹈表演 | ||
反義詞 | 靜止、停滯、不動、不舞 | ||
基本解釋 |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北方地區。起源於農業勞動。表演形式分為地秧歌和高蹺秧歌兩種。按流行地區不同,有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地秧歌等。一般由十餘人或數十人扮成生活中或神話傳說中的各種人物,手執扇子、手帕、綵綢等道具起舞。 |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係。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