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亦作“踈鍾”。 字面意思為:稀疏的鐘聲,多指不時可聞見的寺廟裡的鐘聲。‘疏鍾’二字在古詩詞中頻繁出現。如:
隋 楊廣《謁方山靈巖寺》:“回幡飛曙嶺,疏鐘響晝林。蟬鳴秋氣近,泉吐石溪深。”
唐 釋皎然《建元寺集皇甫侍御書閣》:“機閒看淨水,境寂聽疏鍾。宣室恩長在,知君志未從。”
唐 王維《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
清 陳廷敬 《送少師衛公致政還曲沃》詩:“夢繞細旃聞夜雨,春回 長樂 遠踈鍾。”
清 岑霽 《貫華閣晚眺》詩:“輕飈起長林,踈鍾應嵓谷。”
2、引申意為:遙遠而長久的回應。
唐朝詩人慧淨的作品《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
鷲嶺光前選,祇園表昔恭。哲人崇踵武,弘道會群龍。
高座登蓮葉,麈尾振霜松。塵飛揚雅梵,風度引疏鍾。
靜言澄義海,發論上詞鋒。心虛道易合,跡廣席難重。
和風動淑氣,麗日啟時雍。高才掞雅什,顧己濫朋從。
因茲仰積善,靈華庶可逢。
塵飛揚雅梵,風度引疏鍾。
釋義:雅緻的梵心隨風而去,高雅的風節和氣度引來遙遠而長久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