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蕩,亦作“疎宕”。亦作“疎蕩”。 1.放達不羈。《北史·薛憕傳》 :“ 憕 早喪父,家貧,躬耕以養祖母,有暇則覽文籍,疏宕不拘,時人未之奇也。” 宋 葉適《通直郎致仕總幹黃公行狀》 :“是翁奮立寒苦,為鄉先生,天質疎宕,不避就向背,教子必自達於義。”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徐伯齡》 :“性穎敏,每書一目終身,但疎蕩不拘小節,對客每跣足蓬頭。”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丁籤·劉寓生》 :“同年 劉奇進 ,在同館中最年少,疏宕有美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