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ī rè | 注音 | ㄕ ㄖㄜˋ |
首字母 | sr | 詞性 | 形容詞 |
近義詞 | 潮溼、潮熱、悶熱、溼氣重、潮溼悶熱 | ||
反義詞 | 乾燥、清涼、涼爽、乾燥清爽 | ||
基本解釋 | 1.潮溼悶熱。 2.中醫稱溫病的一種。表現為發熱﹑頭痛﹑身重而痛﹑腹滿少食﹑小便短赤而黃﹑舌苔黃膩等。 |
溼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執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幹,脈數。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溼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溼熱流注關節則謂溼熱痺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溼熱(溼熱蘊脾)、肝膽溼熱、膀胱溼熱、腸道溼熱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