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書
mù bù shí shū
not know a single word
“目不識書”的成語拼音為:mù bù shí shū,注音:ㄇㄨˋ ㄅㄨˋ ㄕˊ ㄕㄨ,詞性:作謂語、定語;指人不識字,年代:古代成語,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基本解釋: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例句:唐代韓愈《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識,人非學而能之者,孰能無師。”這句話意味著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就無法獲得知識,就像一個盲人對書籍一無所知。所以可以說,他是目不識書。
拼音 |
mù bù shí shū |
注音 |
ㄇㄨˋ ㄅㄨˋ ㄕˊ ㄕㄨ |
詞性 |
作謂語、定語;指人不識字 |
英文 |
not know a single word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
出處 |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
例句 |
唐代韓愈《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識,人非學而能之者,孰能無師。”這句話意味著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就無法獲得知識,就像一個盲人對書籍一無所知。所以可以說,他是目不識書。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