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三卷·勢戰

勢戰原文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

  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勢戰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勢”,就是利用擊敵的有利態勢的問題。趁敵人出現的敗滅趨勢,我軍不失時機地發動攻擊,那麼,敵人必定會潰敗。誠如兵法所說:“要利用有利態勢擊破敵人。”晉武帝司馬炎秘密制定一個滅亡吳國的戰略計劃,但交給朝臣討論時,多數人的主張與帝意相違。唯有羊祜、杜預和張華的看法與武帝意圖相合。徵南大將軍羊祜病重時,曾向武帝舉薦杜預代替自己職務;待到羊祜一死,晉武帝便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督統荊州一切軍務。杜預奉命到鎮後,修繕兵器鎧甲以搞好戰備,加強部隊訓練以顯揚武威。他在選拔精銳部隊大敗吳國西陵都督張政之後,就向晉武帝請示大舉伐吳的日期,武帝回覆說等到明年再考慮大舉攻吳之事。為此,杜預再次上表申述己見說:“凡事都要分析比較它的利害得失,現在攻吳之舉,其有利方面佔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結局最差不過沒有成功而已。朝臣們說吳國敗亡的形勢還沒有到來,(他們所以這樣說,)只是因為滅吳之決策不是出於他們的謀劃,勝利後的功績也不能歸於他們本身,且又都羞於承認自己原來意見的錯誤,所以至今仍然固執己見而反對伐吳。往昔漢宣帝在朝臣討論趙充國關於在羌族地區實行屯田戍邊的奏章時,經反覆比較而採納了充國的建議後,嚴厲批評了那些參與討論而持反對意見的大臣,迫使他們各個都叩頭請罪。宣帝這樣做為的是杜絕那些固執異說的反對者。自入秋以來,伐吳之事已經逐漸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進攻時間,那麼,吳國皇帝孫皓因擔心被伐而想出對策來,或如遷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設施,疏散城鎮居民,將會給我們造成城鎮不可攻拔,野外無所掠獲的被動局面,一旦吳國把大批艦船集中到夏口對我進行防禦,那麼,明年伐吳的計劃或許就落空了。”就在晉武帝與中書令張華下圍棋興致正濃之時,恰逢杜預的奏表送到。張華立即推開棋盤拱手向武帝說:“陛下英明偉大,戰無不勝,國家富饒,兵力強大;吳王孫皓荒淫暴虐,濫殺賢能之人,現在立即出兵進攻他,將不費多大代價就可以平定吳國。”晉武帝聽後,就批准了杜預的建議。杜預於是把部隊集中到江陵,並派周旨、伍巢等將率軍乘船夜渡長江以襲擊樂鄉;晉軍沿途多插旗幟,點火於巴山之上,出擊其要害之地,從心理上瓦解敵人的鬥志,俘虜了吳軍都督孫歆。晉軍在平定了長江上游地區後,從湘江以南至交州、廣州的廣大地區的吳國州郡,都望風不戰而降,杜預則親執符節宣讀皇帝詔書,一一加以安撫。在晉軍眾將舉行會議時,有人提出說:“已據江南百年的吳國敵寇,是很難一下子把它完全戰勝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經開始,疫病將要流行。因此,我們應當等到冬季到來之時,再大舉進攻吧。”杜預則堅定地回答說:“從前燕國大將樂毅憑藉濟西一戰,而一鼓作氣地吞併了齊國。現在,我軍已經聲威大振,對敵進攻如同刀劈長竹一樣,數節劈開之後,其餘的就會迎刃而解,再也用不著費力了。”於是,杜預指揮眾將率軍直趨吳國京都建業,沿途所過城鎮的吳軍,無不束手就降,結果活捉了孫皓,平定了吳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