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桂花飄香,秋風中冉冉的升起了五星紅旗,在這時逢中秋的日子裡,也迎來了祖國母親七十一週年華誕。在這七十一年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也一直傳承至今。
從六十年代的衣不果腹,到七十年代的力爭溫飽,到八九十年代的“萬元戶”、“奔小康”。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帶領下,中國的經濟一路上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從溫飽到富足、由富足到富裕……在這幾十年間,中國 腳踏實地的一路走來,踏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
從之前的上不起學,到現在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國的教育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之前的土坯房、泥瓦房,到現在像花園一樣美麗的學校,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享受著偉大的祖國為我們帶來的詩一樣的校園生活。古箏、象棋、書法、國畫,琴棋書畫,樣樣不缺,有的學校還發展起來了自己的特色專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傳統文化。”正如人無信則不立,如漢朝人季布,時人諺雲:“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諾。”無論對什麼人,我們都要保持一顆誠信的心,以誠待人者,才能被人誠信相待。
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也正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例如“國粹”京劇。京劇作為我國影響最廣泛的戲劇之一,發源於1790年,經過了百餘年的成熟,也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經典藝術家,如:馬連良、裘盛戎、譚富英等等,這些老藝術家在舞臺上為國粹兢兢業業的奉獻著一生。
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變化遠不止這些,傳統文化也正在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變得跟得上時代。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做愛國少年,不辜負國家為我們提供這麼優越的條件,做最美少年,為明天貢獻力量,為祖國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