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012年的清明沒有“雨紛紛”,卻颳著風,幾天前我就想,中國人為什麼要過這個節日?活著的人為什麼要祭奠死去的人呢?
是對親人的懷念。人生的無奈就是不能永遠團聚,活著的時候因種種原因分割兩地,只能把那種濃濃的思念寄託給“明月”,於是有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思。人生的可悲就是還要面對生離死別,親人的永遠相隔,於是有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心遺憾,有了“長大後,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的悲傷懷念。人啊!什麼時候才能超越這種無法彌補的遺憾呢?我知道這沒有答案。
是對現在的珍惜。我們既已明白死而不能復生,我們既已體會到相隔就會痛心,就會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用心愛我們的父母,常問問冷暖;愛我們的朋友,在他失落時送上一聲真誠的問候。不要等一切都成為遺憾的時候,我們才突然發覺我們失去了,因為一但失去又怎能再擁有?
是對麻木神經的提醒。今天,我們為了我們的追求,忽視了我們身邊的人,忽視我們身邊的愛,我們沒有注意到有多少美好的東西伴隨著我們,父母的關愛,朋友的祝福……在清明這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的父母已滿頭白髮,可我們還沉浸在如果我怎樣了我將孝順他們的夢中,我們為何不現在就去行動呢?我們可曾用心體會他們的心事呢?我們可曾知道他們有沒有不舒服過呢?在悄然離去的日子裡,我們可曾說聲:我愛你。或許,你認為家人之間熟悉的已不用甜言蜜語來表達。或許,你已厭倦了他們的嘮叨,可你體會過沒有嘮叨的日子,你將怎樣度過嗎?
在清明這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已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