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以其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永恆的經典,他,就是朱自清。他,有著“貧賤不能移”的骨氣,有著“威武不能屈”的脊樑。他是知識的引領者,是民族的驕傲,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延續。
是他,用發自肺腑的真摯感情,用實在、平易、純正、透徹的真實議論,或抒情,或敘事,或寫景,或是說理,再現了“溫柔敦厚”之散文風氣。有如清風拂過,掠開那些動徹心扉的散文集,又見到了朱自清清瘦的面龐,稜角分明,雙唇緊閉,透露著一種追求不懈的毅力。艱辛的半個世紀,流離半世,貧苦半世,追索半世,又與病魔鬥爭了半世。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為“自清”,似乎有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隱士意境。早年正在憑著對世俗的不滿,寫下了一篇篇清麗而又如同“大山崩裂”的文章,而他,追求的不是“悠然見南山”的雅趣,追求的不是“往來無白丁”的清高,他追求的是家清、國清、天下清,他是永遠追求著這樣的誓言——自清。
當年,先生第一部散文集《背影》面世,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文筆獨樹一幟,其文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忱,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背影》一文,以樸素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變故,父親送別的動人場景,極富情味,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抗戰年代,艱苦的歲月,清貧的生活,從來沒有動搖過先生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從來沒有間斷過先生堅持不懈的文學研究。一直以來,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先生寧願捱餓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精神,毛澤東主席稱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郁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是的,朱自清,詩化的愛國之情,是為經典。他是我們每一代人學習的典範,有理由堅信,他將會永遠成為經典,成為文化的座標,成為中華文明的里程碑,一直相伴我們,並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