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作的這幅對聯,我最為喜歡。特別是在學習了歷史,讀過“臥薪嚐膽”的故事後,我從心底裡,對越王勾踐有了新的認識。
掩卷思索,思緒不禁把我帶入那金戈鐵馬的戰場上:眼前的世界已被黃色主宰,腳下是一望無際的黃沙,一陣熱風撲來,我靈敏的嗅覺捕捉到了風中的一絲血腥味,耳畔傳來雷雷的戰鼓,兩軍戰士一片混戰,捲起漫天黃沙,喊殺聲擾亂了先前的寂寞和悽清。這是一個血與火的世界,這是一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世界;拼殺、拼殺,為了自由、為了生存。最終,越國的旗幟被砍倒,高高立起的是吳國的旗幟,它威風凜凜的立著,好像在嘲笑那淪為階下囚的越人,嘲笑那曾經自視甚高的越王勾踐。
曾經的高高在上,曾經的錦衣玉食,曾經的指點江山,都化成了浮雲。眼前的實際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命的延續,該做出什麼決定。是舉刀自刎,保持君王的尊嚴,接受戰敗的結果;還是忍辱負重,放下個人的面子,,圖謀東山再起。這是一個問題,是一個關乎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哈姆雷特思考的這個問題,勾踐也思考過。王者就是王者,選擇活下來,這其實是勇敢者的遊戲,這也是一位君王的責任。他活著,就意味國家的存在;他活著,就意味著越國的百姓還有希望。
一代君王成了低賤的馬伕,不事稼穡的手,起了血泡,修煉成了厚厚的老繭,不曾高看一眼的粗茶淡飯,和著復國的願望,吞嚥進肚腸。這點苦算什麼,我還要更苦,我還要更痛,我要苦入骨髓,我要痛入心扉。我要牢牢記住它,才能在以後忘了它。
清晨的苦膽,伴我勵志的每一天;夜晚的柴薪,度我磨砥的每一晚。苦心人,果然天不負。王者又成了王者,但這是鳳凰涅槃後的王者,這是浴火重生的王者。
那一刻,我深深的喜歡上了他,他雖然曾經是一個失敗者,但他身上最可貴的恰恰是因失敗而閃爍的光輝。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隱忍、堅韌、奮發、智慧,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苦盡甘來的希望,從他的身上,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對學習的信心。
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了,以往的煩惱與憂愁已與我擦肩而過,我微笑著面對現在,無論它的前方是怎樣的一條路,我相信我能坦然面對,一路披荊斬棘的走下去,因為我相信:他能,我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