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胡周

2024-04-21 5 [ 初一作文 ]

提起“五常”,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義佈於四海,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仁”;關雲長“義薄雲天”,讓我們知曉什麼是“義”;花木蘭替父從軍,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禮”;文與可“胸有成竹”,讓我們懂得什麼是“智”;“千金難買季布一諾”,讓我們理解什麼是“信”。而在這“五常”中,“仁”是最難做到的,可是在經典故事——仁義衚衕中兩戶人家都做到了“仁”!讓我看見了一朵美麗的鮮花。

現在的仁義衚衕在很久以前是兩家緊緊相鄰,並沒有路。一天倆家因地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做官的人寫信說明與鄰居發生了爭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為了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於是他便在家中的信裡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度:“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意見,並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話說:“爭者不足,讓者有餘。”這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和善為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麼辦呢?這裡正缺一條南北通道,於是就修建了一條衚衕,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衚衕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一直到今天。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避免不了像這兩戶人家這樣的矛盾,但是我們的心中常懷著“仁義”凋謝的花朵也會重新綻放。人們之前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和與人為善,當發生爭執和摩擦時,退一步將會海闊天空,還可能和仁義衚衕故事裡一樣換取對方的尊重和友愛,換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做人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會謙讓並不在於年齡大小、貧富貴賤、無論是兄弟之間,還是朋友相處,謙讓都應該是大家執守的良好品格!

俗話說:“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則先從別人開始!”仁愛先從我開始,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仁愛,少點爭執,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現在就開始出發吧!

寒風瑟瑟,可我渾身暖暖的,融融的。回首反思,我嗅到了仁愛的氣息,它在風雨中顯得格外醒目,猶如盛開在我們心中的一朵鮮花,正默默地迎風吐豔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