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在圖書館看見有本書叫《偉人的足跡——毛澤東的故事》。一看到毛澤東,我就想起爺爺經常唱的歌:“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但我只從爺爺的故事中認識了他,卻不知道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我帶著疑問翻迫不及待地翻開開這本書,幾乎是一口氣把他看完了。
這本書記錄了這位扭轉乾坤的偉人留給歷史的一些閃光的足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子之間》這篇故事。毛澤東既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又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時代可不像我們這樣幸福的學習生活。他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農民的家庭裡,由於生活貧困,14歲的時候,就被父親停了學。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了學習。每天下地的時候,他總是悄悄地帶著書,一有機會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後,躲在一棵大樹後津津有味地讀起來。有一回,他被父親當場逮住了。父親狠狠地把他罵了一頓,並要他在半天內挑15趟糞。下午,毛澤東再一次失蹤,父親又很快找著了他,大動肝火。但是當他知道毛澤東已經挑完了15趟糞時,不禁目瞪口呆。這些糞在半天內挑完確實不是輕鬆的事,他實在沒有理由再去罵兒子了。由於刻苦讀書,毛澤東從中取得了大量知識,也接受了有益的影響。他同情苦難的農民,稱讚敢於同地主鬥爭的鐵匠。他深深感到:為了中國的命運,他應該去外面學到更多的知識。
合上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毛澤東能成為一代偉人,與他少年時發奮圖強讀書是分不開的。毛澤東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們現在讀書是為了將來,是為了把中華民族建設地更加繁榮昌盛。我們不是也應該具有毛澤東那樣的如飢如渴的學習精神嗎?我家有好多好多的書,條件比毛澤東那時候好得多,可我看書卻要看自己有沒有興趣,有時爸爸媽媽硬要我看書,我就像完成任務一樣翻來翻去,至於書中講什麼,都沒在意。還有,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同學抱怨老師不但要他們寫作業,還要他們讀些好書,加重負擔。我想:也在這個知識如生命的社會里,我們要像少年時的毛澤東那樣,把讀書當作生活中的第一大事,從書中吸收精華,學習知識,使自己將來能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