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有言:“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每點每滴的流逝,都應讓斯人回以珍重的一眼,就是這一眼,可以讓“玉石”區分開來。“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垃圾分類便是一個將“玉石”分開的過程。
或許,你的垃圾桶可以更名為“聚寶盆”。
“大禮不辭小讓”。垃圾分類可以從家庭做起。我的家中有四個垃圾桶,分別用來放“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有害垃圾”與“其他垃圾”。自我記事以來,家裡人便有分門別類投放垃圾的習慣。待到放滿,便分別用袋子裝著帶出去,很是方便且簡單,也少了在回收站前慢慢分或乾脆部分的窘迫。那可回收的垃圾可賣可放入回收站,也是一勞永逸。
市民自覺分類垃圾也是城市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仍然記得第一次在路上看見那一座座簡約明瞭的建築,父親告訴我:“這是站臺式垃圾分類投放亭。”果不其然,幾天後,就有垃圾桶分類“入駐”。引得行人們紛紛側目,示以點頭微笑大家恐怕都是滿心歡喜的。回想從前那些灰色的“怪物”,汙水肆流,異味熏天,“恐嚇”著人們不想靠近。不少年輕人以“投籃”的方式扔進垃圾,就算靠近也一刻也不想停留,哪裡會細細地去垃圾分類呢?一位老先生將塑膠瓶放進投放亭內,感慨道:“政府花了大力氣了。”
必然,這些簡約的站點佇立在城市的街道上,像巨人一樣守衛著一方淨土,那乾淨的樣式不由讓人身心舒暢,讓投放垃圾的人會會心一笑。他們手下投放的是資源是“玉石”,是廢品是“頑石”,它們各有所屬。這是高郵街頭道道風景線,亦是人們心中的道德風景線。
作為中學生,學完了垃圾分類,最大的想法便是,只要有心,垃圾中亦可以創造財富,三萬張光碟在自然環境中是不可降解的汙染物,但經過藝術改造,就變成了美化環境的一道風景線。我們大高郵建立文明城市正在進行時,很多人覺得這離自己挺遙遠,有力無處使嗎?我認為,生活中的垃圾分類開始便是一個極好的契機,使得我們的城市多一份資源,少花一分力氣,讓我們的城市成為人們口中名副其實的“文明城市”,提到都會讚不絕口的那種,就算是為美好家園的構建添了一份磚瓦。
垃圾分類,我們年輕人不僅率先執行,而且引導著我們父輩、祖輩開始,在吾輩手上分出的是一個湛藍的天空,一片芬芳的草地,一個後輩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