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試卷上“窗戶”二字,不禁聯想到錢鍾書先生所著《圍城》中的“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一句。圍城,窗戶,都給人以封閉之感。它們都可能是一道屏障,隔出裡外兩個世界,風景各異,各具風情。
那扇玻璃上貼著明藍色透明窗紙,窗紙上一隻只亮綠翅膀的蝴蝶栩栩如生,它們破繭而出,迎著春日,向窗外更明豔的風景飛去,帶著憧憬和一顆尚未經歷磨礪的心……
再次走進小鎮屋子,已是截然不同的光景。這本是童年慵懶悠閒時光的背景板,如今卻是另一番模樣。不過也是,十年了,怎能保證屋子裡沒有光陰流過的痕跡?抬起頭,窗子依舊靜默地佇立在眼前,彷彿與時間無關。
從出生到六七歲左右,這間不大的屋子就是我除了幼兒園以外主要的活動區域了。別看它面積不大,卻是承載著滿滿的歡愉。屋內有一張老木床,一架廉價的電子琴,通常情況下地上還鋪著涼蓆,還有席地而坐的我。電子琴中僅存著幾首曲子,插頭接線也很容易斷,大概是製作成本本來就不高的緣故吧。《我心永恆》、《致愛麗絲》等經常被我迴圈播放,只覺得說不出的好聽,就像音符從耳邊滑過,緩緩地,和著風。
夏夜燥熱,窗外卻斜射進出奇皎潔的月光,從窗內還可以看到半個月亮的腦袋。窗戶大開還是隻有偶爾的一陣陣微風,習習吹過,好似在心頭撓了一把,頓生煩悶和燥氣,烘得人難以入睡。外婆同我並肩躺在席上,聽我嘰裡呱啦講了一堆學校裡發生的新鮮事和煩惱,嘴角微微上提微笑,耐心地聽著,時不時撫撫我的腦袋。等我講得累了,耳邊便傳來悠悠的歌聲:天黑黑,欲落雨……我就在迷迷糊糊中合上了雙眼……
後來這十年間,正如所有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主人公在幸福的童年後踏上了現實,開始接受風雨的洗禮。我在父母的帶領下,走出窗外,離開小鎮,來到大城市學習,生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成長”二字主宰了我的生活,我同所有同齡人一樣,開始了這趟艱難的旅程。在向前行進的腳印中,“挫折”、“磨難”、“堅持”、“自尊”、“虛榮”等等這些字眼開始愈發清晰起來。我同一個盲人一般,在這段旅程中只能靠跌跌撞撞和看不清前路盡頭的摸索、冒險來前進。思考中時不時抱怨現實的不公,有時也控制不住任性和衝動。
窗外的世界裡有《泰坦尼克號》中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卻沒有窗內《我心永恆》斷斷續續音質不好的琴聲;萬家燈火闌珊在高樓大廈,卻再也沒有窗內的白月光和微熱的風;新鮮的歌悅耳至極卻不能找到《天黑黑》帶來的最初的感動。
我感慨窗內美好溫馨回憶重重,煩惱於窗外種種不易種種艱苦。耳邊卻再次響起這首歌:天黑黑,欲落雨……抬頭望見外婆瞳孔中折射出的晶瑩,猛然領悟:原來外婆的道理早已講給我聽,就算窗外下起雨也要勇敢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