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張牙舞爪的巨龍,腳踏祥雲,舞動著粗壯有力的身軀,細細的鬍鬚在風中飄動。正如宋代畫家董宇所描述的“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這氣勢龐大,威武的龍象徵著中國,中國人。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龍象徵著自由歡騰和完美,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
傳說,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經巡視、體察人民的生產、工作以及風俗習慣等情況。他叫人開採首山的銅,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成。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讚,上前仔細端詳,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龍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佈,遮天蔽日,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誰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衝破雲層,它的尾巴和下半身託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鬚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鬚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鬚,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鬚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鬚草"了。
關於龍的傳說,還有很多,《畫龍點睛》、《葉公好龍》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人把龍看成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的無所不能的神。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列舉。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深刻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
當然,傳說中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佛教信仰開始傳入民間。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使龍出現了反派的角色。如黑龍江,傳說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大家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援,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
龍的傳說,數不勝數。龍象徵著中國人對自由完美的嚮往和追求,凝聚著中國人民的智慧,作為“龍的傳人”,我們何不讀一讀關於龍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