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阿q正傳》,對這q字很感興趣,儘管魯迅先生在“序”中說明了為什麼用q字,然而我還是遐想了一番:q字的一小捺,多像阿q的辮子啊。
阿q被人拽著辮子碰頭,阿q盤著辮子革命,給我很深的印象,於是,我想起種種關於辮子的事情了。
清朝建立以後,辮子便成為民族壓迫的象徵,是束縛在人民精神上的一條繩索。堂堂七尺男子漢,光禿禿的腦袋後面拖上一條大辮子,再加上女人的小腳,西方把這些當成中國的“特產”來嘲諷,這對於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祖國和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來說真是奇恥大辱啊!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從那時起,仁人志士便為剪除這條辮子,為爭取民族解放而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戰爭。
辛亥革命,只剪斷了人們腦後的辮子,卻沒有剪斷人們精神上的“辮子”,使得張勳復辟,袁世凱稱帝。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把鋒利的剪刀剪斷了人們精神上的“辮子”,也剪斷了封建主義這條精神繩索。
解放了人們掙脫了枷鎖,抖擻精神,奮發向上。五十年代多麼令人流戀的年代!女青年梳起了小辮子,被認為是美的,是外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一,這時的辮子表現了新中國的女青年風華正茂、樸素大方的特點。
可惜,男人“辮子”的剪除不等於剷除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
“十年浩劫”這塊發酵黴菌又使人們頭腦中封建主義的“辮子”長起來。封建殘餘、個人崇拜、裙帶關係,一片烏煙瘴氣。在那股“革命”潮流中,女青年梳起小辮子,被認為是小資產階級情調,於是只好留起短髮,女紅衛兵梳起“小刷子”,又有所謂“革命造反光頭像”的笑柄,貽笑於大方之家。這既是一場悲劇,又是一場滑稽喜劇。
現在到了新的時期,婦女們腦後辮子由燙髮取而代之,辮子也較少見到。但人們精神上的“辮子”是否也悄然失去了呢?而現在的種種弊病,又一次證明,阿q雖沒有後代,但是他並沒有斷子絕孫!因此,剪除殘存的“辮子”,已經變成了當務之急。
在中國近代史、現代史中,這辮子是多麼令人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