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漫話體字

2024-02-07 5 [ 議論文 ]

漫話

“體”

吳 穎•吉安市二中初三(9)班

指導老師:梁家柱

學校舉行體育運動會,我發揚風格,將上場的機會讓給了同學,自己當上了啦啦隊長。我一邊欣賞運動員的精湛表演,一邊拿出吃奶的力氣高喊:“加油、加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到了第二天下午,體力顯得有些疲憊了。我一邊飲水一邊觀察既熱鬧又有些散亂的場面,忽然一個“體”字在頭腦中游動。回家後開啟工具書,圍繞“體”字“研究”了一番,學到了一些知識。

“體”者,“人”之“本”也。也就是說身體是人或者動物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質載體,是其生理組織的整體,有時專指軀幹或四肢。所以,人們對身體健壯的運動員,常有“四肢發達”的說法。“四體不勤”指的是手腳不勤快,用來嘲笑舊時讀書人脫離勞動、脫離實踐的表現。

“體”字,在古漢語中是由“骨、曲、豆”三個字組成的。是個會意字。

“豆”指的是盛器,是裝東西的盤子。“骨、曲”指的是肉和酒。原指直立著的人,手端盛著酒的盤子在進食。後來演變得和迷信有關了,指只有盛有肉和酒,祭拜天神才算是得體的。

“體”字,

一開始指的是人的身體,

後來逐步演變成了動物的軀體→實物的枝體→事物的主體→文字的形體→文章的體裁→對人對事的體察、體會、體諒、得體等……

老師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叫關懷備至、體貼入微。爸爸將孩子的文章修改得太過份了,叫面目全非、體無完膚。三國時許褚迎戰馬超時,卸下盔甲、赤體提刀,叫赤體上陣,後來又叫赤膊上陣。澡堂裡的人們,叫赤身裸體。凡事親自動手、親身實踐,叫身體力行。長官深入民間訪貧問苦,叫體察民情……

漢字的學問真不少,漢字的形成真有趣,學習漢字真有味,我要努力學習漢字,當一名合格的中國漢族人。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夜風
下一篇: 孤單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