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裡一天,我閱讀了2005年6月30日《精神文明報》校園文化專刊頭版在顯著位置刊登的《14歲學童“跳”進了上海交大》這篇報道,我十分敬佩他,因為作為同齡人,我更多則感受到的是不相信,眼前的這篇報道,彷彿就是寫這篇文章的人是一個江湖騙子,來賣弄自己的文采。
這篇報道描繪的是一個14歲的四川德陽少年龔勳被上海交通大學提前直錄,並他可以選擇該校任何一個專業。他不依靠自己家裡有錢,學會了生存和獨立,並且嚴格要求自己,不上初中,直達高中,並在高中的成績處於全校領先地位。龔勳認為名氣只是成長的一個記號。
龔勳之所以能被上海交通大學全靠他自己艱苦的努力,但更少不了他的媽媽正確教育方式,一個正確教育方式都夠教出優秀的學生來。如果教育方式錯誤,那麼教出便是社會上的垃圾。這也充分印證了古代傷中永的故事,以及拔苗助長的典故。事事都得遵循客觀規律,反之,我們的素質教育就只會變成“口號”或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