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2024-02-07 5 [ 讀後感 ]

【篇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由龍應臺著。龍應臺的文筆被譽為華人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在這本書中,柔情的文筆,卻又展現出了她富有母愛的一面。

整本書從《初始》開始,寫出了安安上幼兒園,到飛飛出生,再到安安上小學的過程。在這段過程中,有辛酸,也有喜悅。我認為最好玩的莫過於安安與作者回家的一路上了。

一路上,安安把流水說成了游水,把人家說成了鴨鴨,把古道說成了五道,還把西風說成了蜜蜂的事令我感到十分有趣。

同樣好玩的大概就是安安上小學以後的放學路上了。原本只用走十五分鐘的路程,安安卻用了一個小時零十分鐘才回到家。作者出於擔心,便跟蹤了一回。

原來,他與他的朋友們先爬上一堵矮牆,在上面走了十五分鐘後,一個夥伴到家。剩下3人跑去逗狗,又過了十五分鐘後,只剩下了兩個人。他們發現了一隻螞蟻,又一動不動地蹲著觀察螞蟻。十五分鐘後,只剩下他。這時,他突然跑到一個工地裡,在廢物堆中,他拿了一根木條才回家。

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並不少見。但以作者幽默的文筆,使人禁不住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在這本《你》中,還有很多爆笑、感人的短文,這就需要你細細品味了!

【篇二: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昨天下午,治療回家,躺在床上,翻看新買的書,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天氣依舊持續悶熱,我的孩子,在一邊因為吃藥又哭又鬧。幾乎每天一次,都因為吃藥。和他姥姥戰鬥。沒有個把小時的時間,他是絕對不會輕鬆的吃了那些藥物的。實際上,現在小孩子的藥,已經口感上好多了。都是橘子味,水果味的。一般都是沖劑。連頭孢也做成了沖劑,即便如此,我兒子還是不買賬,最怕的就是吃藥。一看你動藥瓶子就喊上了。我不吃藥,我不吃藥。想起我們那個時候,生病了,吃藥沒這麼困難,那時候都是大藥片。四環素、紅黴素。弄碎一閉眼就吃進去了。

書裡記錄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那麼細膩,還有那些非常可愛的照片,無論是選景、用色還是構圖,都很唯美,而有意境。在這點上,應該學習一下,歲月需要留下的,不僅僅是當時的容貌和神態,一併還應該留下場景,讓人一看,會知道他在什麼地方,當時是什麼情況,此外,我作為母親,卻沒有一張從別的角度照的我和兒子的合影。真想剛生兒子的時候,好朋友說的。你怎麼只顧給兒子照相。裡面都沒有你。甚至,那個時候的錄影,有他姥姥。也經常是半個身子的。這些以後看來,都是會讓人感到遺憾。

下面這個照片,是去軍博照的,當時兒子看到飛機,非常幸福,在裡面跑來跑去。這樣拍下來。感覺還不錯。比呆呆直立的照片看上去有意思多了。

【篇三: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作文】

夜深了,一輪明月高高掛在了夜空中,我慢慢地把頭靠在了母親的懷抱裡,一股母愛流進了我的心頭,在記憶的海洋中我看到了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

當我捧著這本書,獨自細細品味著母愛的偉大,我忽然感覺到自己是多麼的狹小,猶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條帆船,但是內心深處卻多麼的幸福,回憶著童年時光的酸甜苦辣。記得一次競選班幹部落選後我躲在房間裡大哭,母親抱著我輕輕拍著我的肩膀說:“孩子你慢慢來,媽媽相信你!”這時一股濃濃的母愛湧上心頭。

我甚至看透了作者龍應臺內心深處的思想,我明白,我也理解。每當第一次親耳聽到寶寶終於開口叫:“媽媽!”這兩字時,哪一位母親不是激動地流淚。我之所以這麼理解,那都是來源於小時候第一次抱起那可愛的洋娃娃時激動的心情。我還覺得龍應臺更是一位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一定是幸運的,因為她懂得每件事情都需要慢慢來,不能著急,最重要的是她有著濃濃的母愛。

“世上只有媽媽好。”我很幸運有一位慈祥、善解人意的母親,我很感謝她把我辛辛苦苦地撫養長大,更感謝《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它讓我第一次把以前遺忘的“寶石”給找了回來,並且永永遠遠地嵌在了我的心裡,抹也抹不去,揮也揮不走。

這時我好想痛哭一場,可我卻始終也流不下一滴眼淚,我想笑,卻笑不出來,這種尷尬的心情,沒有人會感受的到,除了我的好媽媽。

所以我想對您說:“謝謝您給我穿的,給我吃的,犯錯誤時您會讓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開心時您會與我一起分享;難過時您會替我分擔,使我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對了!我有一首歌送給您: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最後衷心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身體健康,青春永在,成為最幸福的母親!

【篇四:《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讓我終身難忘的書:《孩子,你慢慢來》。它是一名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所寫的,號稱“華語文壇最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我,便懷著激動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

它主要講述了一個臺灣媽媽和一個德國爸爸在瑞士生下了兩個混血兒寶寶,華安和華飛。這兩個孩子成長經歷是不平凡的:生活在多種語言環境裡、第一次“偷”東西、放學路上的冒險……這些事情,有的讓我們發笑,有的讓我們好奇。

當然,好看的不僅僅是內容,還有序言。序言裡,講述了龍應臺小學時的故事: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慘遭老師的皮鞭,最終投河自殺的同學;一看到督學就堆起滿臉笑

【篇十一:《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母親的母愛是多麼偉大,多麼美好。這位母親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記錄。她用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用心去感受孩子成長的經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龍應臺一般耐心、細心。

這個中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整本書寫出了龍應臺對她孩子的關心和愛,從中也看得出小孩的想法和大人的有著天差之別,比如說她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見一條飄著的綵帶就說是龍,媽媽剛要糾正,一陣風吹來,扭來扭曲的綵帶確實像一條龍。還有龍應臺和小孩子講水滸傳,三國演義時,有些情節否定,這哪能講給孩子聽呢!下次乾脆把書偷偷藏在櫃頂上講別的書。還有就是德國的幼兒園雖然是講究玩耍,沒有正式的教孩子什麼固定的知識,但孩子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也學會了認識各種事情。

龍應臺是一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是幸福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她有自己的智慧。

【篇十二:《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這是我第一次讀龍應臺的書,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赤裸裸地表達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和共鳴。

對於剛做媽媽的我來說,文中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不知你們是否有這種經歷: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胸口,就能覺得幸福。我就經常有這種感覺,那種滿足、那種幸福是無法形容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裡,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裡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說:“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裡。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裡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為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裡,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他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的偉大。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肯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小學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