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加西莫多。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加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加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裡,還透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篇二: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情節線索的中心地點是巴黎聖母院。
主人公加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西(賽)人的棄兒,生來就畸形:獨眼、駝背、跛足。吉卜西人偷偷地拿他換走了雷姆地方一個婦女的小女兒阿涅。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收養了加西莫多,在成年後讓他在聖母院裡當敲鐘人。由於長年敲鐘,他的耳朵又震聾了。加西莫多忠於職務,對副主教極為崇敬,唯命是從。
一個節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加西莫多去搶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被國王衛隊撞上,隊長法比救下少女。次日加西莫多被判了刑,在格雷勿方場鼓臺下被鞭打示眾。加西莫多痛苦萬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見後悄悄溜走,吉卜西少女卻大膽地送水給受刑的加西莫多喝。可憐的敲鐘人從此對她感激不盡。
原來吉卜西少女正是被流浪人偷走的阿涅。她年輕、美麗,能歌善舞。節日晚上被衛隊長法比救下來以後就愛上了他,約定相會。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蹤法比,藏在他們幽會的地方,並在法比和愛斯梅哈爾達互訴愛慕時,用匕首刺傷法比,自己溜走。嚇昏過去的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法庭控訴她以妖術謀害國王侍衛的罪名,又用酷刑逼她認罪,從而判處她絞刑。在獄中副主教一再向愛斯梅哈爾達表示,只要她肯愛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堅定地愛著法比,副主教惱羞成怒,宣佈執行絞刑。行刑的前一天,愛斯梅哈爾達跪在聖母院門前執行懺悔儀式。突然,加西莫多衝出來抱起少女跨進聖母院的門檻,高喊:“聖地!”衛隊、獄卒和圍觀的人群都不敢行動,因為根據當時的宗教法規,凡在教堂內的人都應受到上帝保護,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加西莫多把愛斯梅哈爾達藏在最高塔樓的小房間裡,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給她,每夜守衛在她的房門口,對她百般愛護。不久副主教找到了這個藏身之地,夜間潛入室內,想強姦少女,被守衛的加西莫多發現未遂。
流浪人得知愛斯梅哈爾達被無理判處死刑,都非常憤怒,他們各自武裝起來,一路衝向法院,一路包圍巴黎聖母院。但熱愛吉卜西女郎的加西莫多,因為是聾子,誤以為他們是來追捕她的敵人,在教堂頂上拋下用來修理房屋的各種建築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傷亡。國王路易十一雖然不喜歡宗教勢力,但又懼怕人民起來,派出軍隊去鎮壓。
副主教趁機騙走愛斯梅哈爾達,把她拖到鼓臺前,逼她選擇:或者上絞臺,或者答應愛他。少女卑視他,寧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修女居第爾抓住她,自己跑去喊衛隊。
修女居第爾其實就是少女的母親。她在失去小女兒以後,帶著留下的一隻繡花小鞋跑遍各地尋找,在絕望的情況下皈依宗教,進了活棺材——“老鼠洞”,當了修女。當愛斯梅哈爾達看到那隻小鞋時,她也拿出裝在自己護身符裡的一隻同樣的繡花小鞋,於是母女相會。修女砸斷鐵窗欄,把失去了十六年的女兒藏進“老鼠洞”,母女倆沉浸在骨肉團聚的歡樂裡。這時被副主教喊來的監獄長和衛隊包圍了“老鼠洞”。母愛使居第爾產生了力量和智慧,她騙過了他們,使他們相信吉卜西少女已經逃走。但是當愛斯梅哈爾達聽到法比的名字時,忍不住衝出視窗,暴露了自己。於是母女被帶到刑場,女兒上絞架,母親慘死在絞架下面。
最後,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的醜惡靈魂,把他從塔樓上推下去摔死後,找到愛斯梅哈爾達的屍體,緊緊地抱住它死去。
小說透過副主教的卑劣行為,非常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的殘酷和虛偽。是束縛人性的宗教使他的愛情變成可怕的慾望,害了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場。作品還以加西莫多外形的醜來對照他內心的美。吉卜西少女愛斯梅哈爾達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體現了雨果心目中最崇高的感情和最美的形象。
【篇三: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作文】
這本書看完好幾天了,那感覺就像是有一團說不清是什麼的東西一直堵在心裡,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討,很想讓它澄清。書裡面的經典情節很多很多,那裡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複,就這樣藉著幾個點,簡單的說幾句好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作者筆下的當時的那些建築,那些奢華的象徵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為了自己的願望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假借神聖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聖的教堂來展現,展現建築家的審美觀,也就是個人的才華,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聖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從那許多的錯綜複雜的毫無章法的建築群,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狂躁,那些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地下冒出來的教堂的尖頂,正是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著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
教堂裡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髒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充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裡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著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麼!
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幾個人物,代表美麗善良的姑娘——愛斯梅拉達。她不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隻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於傷害過自己的卡齊莫多,送上的水和憐憫,對待愛情的犧牲,等,我們看到她是美麗的,她的身上心靈上沒有汙垢,她是沒有被汙染的。可是,這樣的天使一樣的姑娘,受到的是怎麼樣的對待呢?流浪,在最骯髒的環境裡面生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排斥和嘲諷,被玩弄,被拋棄,被誣陷,被威脅,最後,作了徹底的犧牲。
書中描寫了一個那樣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裡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已佔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讚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說,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阿!林林總總的骯髒的巧取豪奪,充斥著我們的眼睛,振盪著我們心靈,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篇四: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
《巴黎聖母院》可謂人人皆知的“地方”,它的“建立”人是世界文學中超級巨人式的作家;既是舉世公認的法蘭西偉大民族詩人,又是轟動一個時代的戲劇大師,還是非常傑出的小說家——雨果。
雨果自降生到逝世,他經歷了法國的五個不同時代。他的浪漫主義文學中著名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於1831年完成,緊隨“七月革命”。
《巴黎聖母院》一個善良無辜者在專制制度下遭受迫害的悲劇。愛斯梅拉達(女主角)是個善良純潔的少女。她富於同情心,敢於捨己救人。當以賣文為生的詩人甘果瓦,深夜時誤入“黑話王國”——流浪人與乞丐的聚集所,即將被殺死時,她挺身而出,表示願意與他結婚,把這個詩人至於她的保護之下,雖然她不愛他。當卡西莫多在烈日暴曬的廣場上遭到鞭撻,口渴得向人們求助時,只有她對這個醜怪異常而深夜又劫持過她的敲鐘人表示了同情,滿足了他的要求。她熱情天真,以為世上所有的人都向她一樣純潔。她品格堅貞,面對副主教克洛德的淫威而寧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寵兒,但自食其力,清白無暇。
在小說中,雨果十分自覺加以揭露的封建罪惡勢力首先是教會。克洛德就是教會的化身。他外表道貌岸然,內心卻如蛇蠍般毒,表面上過著清貧、刻板的生活,甚至對節日的狂歡也表是厭棄與反感,但內心裡卻貪求女色,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對世人充滿惡意。
《巴黎聖母院》揭露的矛頭還指向中世紀封建國家的機器。法官們都以殘害誣陷貧民為目的,以宗教迷信為依據,用殘酷的刑法使人屈打成招
【篇七: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中外名著,它的書名叫《巴黎聖母院》。這本書主要為我們講述“美和愛”兩個方面的一本名著。每次當我細讀起這本書時,不僅讓我感到愛不釋手,還對裡面精彩的情節故事百讀不厭。從書中那字裡行間的故事情節,總能無時無刻的感動著我、教育著我,使我感悟了“美與愛”的真正內涵。
這本書主要講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是個人面獸心的無恥之徒,他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艾絲梅拉達而捨身的故事。在故事中,艾絲梅拉達是“美”的化身,長得十分美麗漂亮,而卡西莫多是一個奇醜無比之人。小說透過刻畫這兩位主人公發生的故事情節,來向人們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和歌頌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這部小說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聖母院中的那個敲鐘人——卡西莫多,他的臉是那麼醜陋,是我從無法想象的醜陋,在我的心裡不禁的被蒙上一層陰影。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我開始被故事中的情節所吸引。看!那陰鬱的聖母院,是那麼的令人感到淒涼,我的心開始為那少女的災難而感到難過。然而就在此時,剛才那位醜陋的卡西莫多卻向那位少女伸出援助之手,救助了她。此時,我被那個男主人公的行為驚嚇一跳,瞬間從他的身上,再也看不到原本的醜陋,而是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在他那滿頭的亂髮,強健的胸膛,還有他那隻閃著光芒的獨眼,我深深的懂得了他的勇敢、自豪和自信,他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我也看到了黑暗社會里那最美的東西。這種美,並不像花兒那樣嬌豔多姿,而是經過重重坎坷磨難,從人性中迸發出來的美,使我懂得了人性中最美麗、最真實的一面!
《巴黎聖母院》除了體現對美的認識,還有對愛的理解。愛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在這本小說中,我看到了卡西莫多那偉大的愛;艾斯梅拉達那至死不渝的愛;還有那克洛德毛骨悚然的愛……而當我被故事中巴格特對女兒的愛所感觸時,我才進一步瞭解了愛的真正含義。
故事中還有另一位主人公,她就是偉大的母親——巴格特,當她的女兒被吉普賽人搶走後,她選擇當了修女,時刻為女兒祈禱,祈福。當我閱讀到這裡時,我才明白了愛的真正含義——母女之間的愛,既是母愛的真諦,也是母親為了女兒不顧一切的愛。我為那位偉大母親巴格特而感到驕傲。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巴黎聖母院》,它讓我懂得了讀一本書,不僅能陶冶了自己情操,還能淨化自己的心靈,使自我身心得到提高。也讓我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更加明確的追求和感受真正的美和愛,在美和愛中快樂成長!
【篇八:巴黎聖母院讀書筆記】
《巴黎聖母院》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無它,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不僅是當時的歷史,而是世間最深沉的靈魂,最深沉的呼喚……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的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而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卻捨身救助愛斯梅拉達。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已為人的優秀品質,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其情節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衝突性,是一部富於戲劇性的著作。而《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時代腐敗的政治與權利統治,使無辜的人淪為犧牲品的黑暗現實。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卜賽少女埃斯梅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地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麼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是的,這就是她埃斯梅拉達……
但是,命運之神卻在這個時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眾多的觀眾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埃斯梅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鍊金術士克洛德?富洛婁。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卜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慾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而這一切只為了他那無私的心理……這些小販哪裡把他放在眼裡,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衝出來一個相貌齊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眾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加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富洛婁出於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鐘而震聾了耳朵。為了(奉獻),這不是他的錯。歡樂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埃斯梅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醜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加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沉的富洛婁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為什麼?也許只為了那無法忍受的卑微吧!
從絞刑架上解下來的埃斯梅拉達的屍體,被人們放在蒙孚貢大墳窟裡,加西莫多找到她之後,靜靜地躺在她身旁。天空為什麼不下一場暴雨……?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兩年之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骨。當人們試圖分開他們時,屍骨便化為塵土。
埃斯梅拉達,不但有著驚人的美麗,而且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心靈,美與善在她身上結合得那麼完美,使她擁有了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因為她驚人的魅力,引來了邪惡者的慾望,因為她的純潔天真,使她陷入了災難的愛情悲劇。她應該是上帝的寵兒,卻被處以絞刑,這讓我感覺到當權者的無比殘酷。儘管如此,她還是很幸運,因為她有一個永遠陪著她的人,永不孤獨。
加西莫多,一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教堂敲鐘人。他獨眼、駝背、羅圈腿,而且還是個聾子,可說是奇醜無比。但他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靈,因副主教對他的養育之恩而甘心成為他的奴僕,為報答埃斯梅拉達的滴水之恩而寧願肝腦塗地。儘管他對埃斯梅拉達懷有極為強烈的愛慕之情,卻只是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她,不去褻瀆她。當目睹心中的愛人被無情地處以絞刑,他無助而又絕望,最終到墓地去與她同葬一穴。他的醜達到人類的極至,而在他身上表現出的深刻的人性美,卻使他成為文學史上最獨特又最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他的心靈美已完完全全地掩蓋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們心目中善良的楷模。而在我們現實當中又有多少人如此?
克洛德·富洛婁,身為神甫的他必須壓抑自己的慾望,正是這種壓抑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慾和嫉妒最終造成了他的理智失控,成為自己慾望的奴隸,由神甫變成了魔鬼。這難道不正是封建的滅亡?
侍衛隊長菲比斯,外表英俊卻是個勢力小人,薄情寡義,為了權與財不惜欺騙、褻瀆一個純真少女的愛情。他讓我感到可恥、可惡、可憎、可恨……
美與醜,善與惡,已無須我們再去爭辯……而唯一的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