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的內容所寫成的。他想透過此,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這本書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鄉土中國》這本書包含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性的。”這句話是本書所有內容的出發點。鄉土性並不是所有階層的特性,但是卻是傳統中國最基礎的特性。
關於這本書,費氏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會學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嘗試,而這《鄉土中國》卻是屬於社群分析第二步的比較研究的範圍。”它是費氏在“鄉村社會學”課上所講內容的整理,除後記外,全書共14部分:“鄉土本色”略論了鄉土社會的概況,為不甚瞭解鄉土情形的讀者簡要搭建了中國鄉土的框架;“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兩篇則從時間與空間角度分別闡述了傳統鄉土中文化的傳遞方式,從而引出禮治之適用於較少變動之傳統社會和法治之適於變動較為劇烈之經濟社會;“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和“家族”三篇又成一體,透過團體格局與差序格局的概念來比較作為中西社會結構基本單元的團體與社群,並引申出了中西結構其本質的不同;“男女有別”、“禮治秩序”與“無訟”三篇承前之禮治話題,從立法角度來具體考察分析鄉土社會的秩序;“無為統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與“名實的分離”四篇則透過考察鄉土中權力的歸屬將權力分為四類: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時勢權力,橫暴權力類於傳統之軍政權力,同意權力類於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權力類於宗教教化之權而時勢權力頗有卡理斯瑪統治之列;最後一篇“從慾望到需要”則從經濟的角度,以其動機是否為單純生存需求為界,辨析現代社會與鄉土社會之經營目的的不同。
中國傳統社會作為一個高度集權的的社會,中央集中了全國最高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然而,從中央發起的改革卻鮮有不失敗的,更有些甚至直接威脅政權的統治,許多理論上明可強國富民的統治甚至直接危害了統治的根基。這使我們在反思體制的弊端時也不得不細細考察這一“千磨萬擊還堅韌”的基層社會,反思這些歷無數政權更迭而依舊千年不倒的門閥其基石究竟何在,反思在顯性的暴力政權下究竟還隱藏著哪些隱性權力或者權力集合。“以史為鑑”,不止是為了“知興替”,更是因為今天的社會仍存留著無數傳統的因子,今天的改革要想成功,就必須更深徹地瞭解這塊土地的每一細微處及其產生根由,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不至於鬧出“無粥食肉”的笑話。
【篇二: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村社會無疑是中國的傳統社會,直到今天還在中國佔據主流位置,儘管它已經成為新潮和時代的棄兒,成為追求現代化的心病。我們不喜歡它了,覺得揹著這個名字在國際上有點欠地位,脫不了國際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奮鬥了半個世紀,我們還是擺不脫這樣的糾纏,還在想方設法;個人想脫農皮而脫不掉,國家想脫農皮也常感為難。
因為鄉村社會本來就是個穩定的不容易改變、不容易創新的社會;農業的特點是求穩,四季的輪迴即可保證農業的運轉,四季的輪迴立刻帶動人民的生活、帶動人民的觀念跟著輪迴。鄉村因為不變,所以重視傳統,所以重視經驗,所以有了老一輩的權威地位。長輩們繼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標準,這些舊傳統,是足夠把當前生活應付得服服帖帖的。後生小輩自然只能唯唯諾諾,專以學傳統為務,務必把老者當權威、當老師,只能尊崇不能違反。待過幾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著鬍鬚滿有把握地數落乳臭未乾的後生了;這樣的經歷,好像複製一般,一批又一批地複製,如同四季的複製。
生活方式影響生活的觀念。不願意變革、只求穩定是農業社會的思想特徵。老人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可以成為人生的指標,因為他傳遞著祖輩們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歷經洗練淘出的金玉之珍。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後生要樹立正面形象,聽話是先決條件,老人的話不對你也不可以反駁,你也不可以頂撞。傳統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內容就是“無違父之道”,且根本不許懷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懷疑就危險,一危險就可怕,後果是嚴重的。聽話者,善守祖業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說不定還有御賜的嘉獎。退一步講,就算上輩人的確立錯了規矩,你也沒有可以頂撞可以反駁的資格,你可以陽奉陰違,但是照顧老人的面子和情緒是頂重要的事情,是嚴重地關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無可退步的地方。
費孝通稱之為長老統治。
說得好像農村簡直不需要進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樣,那也是不可能的,新變化總會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總不希望變,對新事物要反對,要壓制。下一輩在遵守祖訓的同時總要冒些另類的想法,但是又要顧及自己的名聲,養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針鋒相對來犯上作亂,必須保持恭順的嫵媚樣子。這樣,就誕生虛偽,就偷偷摸摸幹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贊同,實際反對,表面繼承,實際修改,你定你的標準,我做我的解釋。看起來祖宗之法還佔著神龕享受膜拜,實際上後代的蛀蟲們正陰險地一點一點侵蝕它的肌體。也正因為矛盾是靠這樣一種溫柔的方式來調和,所以變革的節奏緩慢。也正因為變革節奏緩慢,才產生了這樣一種溫柔的調和方式。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別說一般無智識的農民大伯不動腦筋地在鏈條上依次執行,就連高層知識分子、尊顯的皇親貴族也在不動腦筋地跟著執行,這是整個社會的特徵,整個社會的內涵。誰能逃逸於空氣之外,呼吸於無空氣之鄉呢?
自漢朝以來,孔子的儒學被統治階層奉為至寶,是修身齊家治國的聖經,歷代不求變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學說老而彌堅,不經歷風雨卻天天都是彩虹高掛。中國的王朝不斷更替,後來者儘管對自己的敵人老輩子口誅筆伐,可是待自己上位,還是誠惶誠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亂一治地複製不停,社會還是老樣子,換了姓名不換制度,猶如鄉村換個村長,也只會用前人的方式拿鋤頭。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數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國,本來這一股陌生的力量沒有儒家的傳統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們自己本身也沒有印版,於是面對中國廣闊的農村手足無措,“英雄入彀”,立刻從征服者搖身變為奴僕,主動接受中國長者的傳統教育,戴精美的中國枷鎖,做穩定的中國國君。這一條,為中國史家頗感自豪,因為足以證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強的魅力:軍事上屢屢獲勝的暴發戶,在政治上、思想上無一不投入中國老當家的懷抱。的確,不求改變的傳統中國社會把力圖改變的外來野蠻人給改變了,最成功的改變就是把他們也改變得不求改變了。在歐洲,野蠻的日耳曼民族衝跨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促成了新鮮的封建制度,因為羅馬帝國沒有像我們這樣偉大的農業;在中國,最囂張的蒙古鐵騎也被馴化成溫柔的綿羊,因為中國有天下最偉大的農業。
再看看知識分子都幹了些什麼。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中國思想界雖然也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是縱使歷史給了這些知識分子兩千多年時間,也還是沒有一個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齊名。相比孔子,後世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為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們,其實只好被稱作翻譯家、訓詁學家,他們之中絕對沒有革命家;翻譯家、訓詁學家注重的是準確地反映本來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當孔子肚子裡的蛔蟲。孔子思想能夠經久不衰,一本《論語》能夠在幾千年後為我們耳熟能詳,正要託這些翻譯家的福。為什麼不能違揹他老人家另起爐灶?為什麼兩千多年時間不能產生另外一種學說?為什麼兩千多年時間沒有人懷疑孔子的牌位有沒有放對位置?為什麼再也沒有百家爭鳴?放入農業社會這個大背景,就不需要再問這麼多為什麼了,當全社會都用農民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切的為什麼都是危險的,一切的危險都是可怕的,後果很嚴重。誰還居然會想到這裡居然存在一個“為什麼”呢?這麼一個傳統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自然這是一個需要維持的傳統,不能反對的傳統。當然,社會在發展,新思想自然也要發生,翻譯家們採取的方式正是鄉村的後生的做法,小心謹慎地在為孔子作注的時候不著痕跡地摻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調,還說最接近孔子的原意。這種一點一點的滲透,有的時候也會騙過他本人,以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聲,可以為之代言;有這種感覺的思想家,常覺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儒家學說在緩慢但是不間斷地發展,有著越來越豐富而精深的內容;同樣是因為這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革命不能發生,儒家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儒家。
鄉村社會有多慢,政治社會就有多慢,思想社會也就有多慢。傳統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聖碑,那最有資格代言傳統的長老們,自然就是聖人,有不可置疑的權威。鄉村的老人、宮廷的老官僚、學院的老學究因為把傳統守得最老,所以最為人敬重。整個社會的任意角落,都瀰漫傳統的觸鬚,稍有反叛即被它縛住,吞入口中,消化於無形。中國社會正是因為藉著傳統的強大力量,保持著穩定,可以長期綿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結束的整個過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封建史。農業在此立下大功。可以想象,沒有19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沒有西方文化的大獲全勝,中國要想在20世紀繁衍出資本主義運動的風潮,繁衍出社會主義的理想,要想發生對於封建時代的全盤否定,那是何等艱難!
當今中國,無可爭議已經認可並誠心地接納了來自西方的新風尚。但是幾千年農業文化的滋養,誕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讓人驕傲,“很有面子”。至今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暢談四大文明古國的榮耀、四大發明的卓越、文明延續數千年不斷的個性,以及漢唐引領世界的風騷,每每有依依不捨的情愫。的確這一切的宣講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別做了翻譯家,別迷失在傳統的光芒中,思想家一個人的迷失,常常會導致眾多人的迷失。要切記:固然我們的傳統中有值得驕傲的東西,但是我們的傳統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東西。為什麼連綿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僅僅只奉獻了四大發明而沒有更多?為什麼我們那麼發達的農業始終催生不出現代化的生產工具?為什麼有數千年雄厚基礎的大中華帝國會被區區小國輕易超過?……有很多會讓我們覺得很沒面子的為什麼呢!要切記:後生可畏!更要培養可畏的後生!
當今中國,正在努力擺脫農業大國的形象,要褪掉農業文明的神光,降低農業的比重,減少農民的成分,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農業文明的背後隱藏的諸多弊病。但是,也許對於農業思維的頑固存在,我們的認識還沒那麼明確。“聽話的才是好孩子”,這樣的思想,起碼現在還佔著統治地位;在廣闊的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思維觀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鬍鬚教訓著後輩。更重要的是,改變這樣的思想,別再讓它阻礙新生事物的成長,別再讓後輩們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動作了。
【篇三:鄉土中國讀書筆記作文】
費老先生的《鄉土中國》在中國社會學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要了解日本文化很多人會去讀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而要了解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則離不開這本《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費老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根據他於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課內容整理出來的書,37年後的1984年由三聯書店重刊。主要依據當時鄉土社會的人際生存現狀、社會結構、交往方式等,運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完成。該書中的鄉土中國,其實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透過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各種元素,再看三十年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可以發現費老的很多說法如今仍然擁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文中開篇就指明瞭鄉土社會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特徵,鄉土性,這也是整篇文章的基礎。正是在鄉土性的基礎之上,作者延伸開來得出了很多結論。鄉村社會的鄉土性導致了不流動性,從而產生了一系列鄉土社會的特性:禮俗社會,文字的相對不重要性,差序格局,無訟無政,家族的基本結構,血緣社會等等。整篇文章是一種橫向思維的視野,將鄉土社會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費老筆下的鄉土社會差序格局,他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這個圈子具有伸縮能力,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能放就放,能伸能縮。這是自我主義產生的源泉,也是中國小農意識、自私自利產生的另一種詮釋方式。中國人在國際友人眼中永遠頂著“自私”的帽子,沒有集體、國家意識,永遠想著自己及小家的利益。因此他們只掃自家房前雪,他們為一己之利損害大家的利益,他們目光短促、心胸狹隘,他們不顧天下蒼生只顧自己安樂。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看客,這些看客在魯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現,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落後的群眾,居處在偏僻、閉塞、愚昧、落後的中國鄉村,長期以來的封建意識的毒化和侵蝕,已積澱在他們的精神骨髓中,並在他們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覺地表現出來,於是他們愚昧、麻木、無聊、庸俗,於是他們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的劣根性,以及我們民族精神中的嚴重痼疾甚至於人類某些弱點,即安於命運,麻木順從,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徵。
不僅以前的文人在批判國民的劣根性,當下也有很多人在反思。昨天和同學看完了姜文的《讓子彈飛》,這是一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影片。姜文一改以前懷舊、緩慢、意識流的風格,在這部新片中注入了很多反諷、黑色幽默的東西,使得商業大片的背後也有很多讓人反思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國民愚昧自私的劣根性。費老先生在開篇就意識到,已經有一種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逐漸產生,在這裡可以稱之為城市社會。如今中國城市化程序發展的如火如荼,鄉土社會確實在逐漸土崩瓦解。可儘管如此,鄉土社會中的很多特性卻殘留了下來,並在城市化中畸形發展,這使得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基層民眾都面臨了很多困惑。最近“黃山門”事件愈演愈烈,復旦大學面臨著嚴重的公關危機。事情可能不像網路輿論中所說的這麼簡單,但歸根結底,廣大網民還是在指責國民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在費老先生筆下屬於鄉土社會的特性,在中國一流大學的學子們(所謂的知識階層)身上出現。中國經濟的崛起大家有目共睹,於是很多人開始稱中國為“大國”,但大國絕對不能只是經濟上的騰飛(中國在這方面也還需要繼續努力),國家軟實力、國民文化素質也是很重要的一塊。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風範和氣派,而如今中國依舊充斥著小農意識和小市民意識,整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鄉下人進城穿了套西裝,腳下卻依舊是雙解放鞋,顯得不倫不類。
《鄉土中國》後半部分主要剖析了皇權、官僚、紳士的關係。皇權擁有至上的權力,是天下的擁有者;官僚並非天子的家門,並不和皇上分享政權,他們不過是臣僕、是行政機構;而紳士是退任的官員或官員的親戚,他們沒有權力但是有勢力,他們在官僚機構的庇佑下虎虎生威。紳士是士,官僚是大夫。士大夫聯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一個重要的層次,就是到現在還是如此。只不過名稱有變而已,“士”變成了政府官員,“紳士”則變成了“官二代們”。官二代文化或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以人情、禮俗而非法治為基礎的傳統也為官二代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溫床。這幾年公務員考試異常火爆,這是個很值得人們反思的現象。首先參加公務員考試人員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秉著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好公僕的目的從政的,大多數的人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在得到官僚體制的特殊庇佑。當然每個人都是要生存的,有一定程度上追求物質無可厚非。但官員是特殊的職位,他有一定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社會進步的間接領導者。當一個社會上的官員都沒有了責任心而淪為物質的奴隸時,這個世界是可怕的。其次,相比公務員固定的收入外,大家更加看重整個官僚體制的庇護作用。這是社會另一種形式的淪落。如今官員與官員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相互保護的體系,各種有需求保護自己的勢力都在向官員靠攏,商人表現的尤其明顯。於是出現了官商勾結,出現了貪汙腐敗。
【篇四:《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的內容所寫成的。他想透過此,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這本書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鄉土中國》這本書包含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句話是本書所有內容的出發點。鄉土性並不是中國所有階層的特性,但是卻是傳統中國最基礎的特性。
關於這本書,費氏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會學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嘗試,而這《鄉土中國》卻是屬於社群分析第二步的比較研究的範圍
【篇七:《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中國,飛速發育中的古老國度,傳統與現代在交融,青銅與碳纖在碰撞,道德這個東道主也在與遠道而來的制度相互切磋。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不斷推陳出新,但骨子裡還是有永遠不會褪去的東西——鄉土。中央電視臺有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造了中國電視劇都難以企及的收視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誘惑,更多的,是龐大的外出人口對家的味道的懷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間,家在筆墨裡,正如費孝通老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的前言中寫道:“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據費孝通先生所言,中國國家結構的基層便是鄉土,構成這個國家的最下一層維繫紐帶,正是鄉土性,鄉既不是特指鄉下,土也非土頭土腦,而是一種情感,一種牽連,是人與土地有著關於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聯絡,重土思安,故土難離。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漫長曆史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家鄉的土地對中國人來說就是飯碗,就是生存,遊子在外,飄零無根,終歸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揮起鋤把,才算務了本業。長久下來,土地對人的影響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漸漸地流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文化,於是,中國人開始離不開故鄉的泥土,所有中國人的心都被牢牢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華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穩情節,中庸的處世之道,淵遠的文明流傳,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國人於是有了深深的鄉土氣息。
自然條件與家族觀念決定了中國的基本聚落形式——農村,是一個內向的,封閉性的完整聚居環境,其中的每一戶人家存在實際或理論上,或多或少的某種關係,這是親密而純粹的,鄰里之間保持著基於善意的密切關係,這種人際關係的味道是鄉土的;而現今更多人遷入城市,特別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層建築居住,一個個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與人之間空間上的距離,也分割了心理的聯絡,按費孝通先生的說法,現在的人更類似於村與村之間的關係,相互隔絕並且相互孤立,帶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獨,在內又缺乏相互支援,最常見的聚居單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際冷漠也就不難解釋了,這種人際關係的味道是鋼鐵的。鄉土社會與之不同,雖然村與村之間相互隔絕獨立存在,但在內部有足夠的交流和相互支援,村落得以建立,最初的一批創始人必然相互存在高度的信任,這種信任和心理的親近隨著繁衍而延續,人與人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相對熟悉,經過數代的延續,就成為一地的故土感情,這造成了人與人、村落與村落的差異,鄉土味與鋼鐵味的差異,也造就了中國人的代代鄉愁
時代在發展,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都在變化,有些變化是進步,而有些變化則很難界定其性質。如費孝通先生提及的,鋼鐵的城裡人看鄉土的村落人,會因為其文化認知的相對不足而以為其“愚”,相應的,鄉土的村落人眼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鋼鐵的城裡人,因為基本生存能力的相對缺失,也是“愚”的,這是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帶來的鄉土與城市的分歧,在起點,整個中國都是鄉土的,是真正的鄉土中國,而逐漸的,城市中國出現了,並且與鄉土中國向不同的方向在發展。在鄉土中國,封建禮教的遺存,家族體系的殘影,既束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其完整精神結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維繫男女關係的都不僅僅是生殖與繁衍的需要,更多的是瞭解,同樣的,維持整個人際關係體系的同樣是瞭解,相互瞭解與共同認識,傳統儒家觀念和道德倫理是同一片鄉土上的人們接受同一種意識的基礎。鄉土社會是靠最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和思考來配合個人之間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絡是長存和熟悉的,使人感覺到是自然的。只有生死於斯的人群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人際關係和共同思維,其中各個人之間有著高度的瞭解,這一切就是鄉土觀念和鄉土情懷,其中最大的離心力,只不過是人的個體差異和必然的性別區分而已。
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提及了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即衝突決定存在,生命的過程存在於克服阻礙之上,但鄉土中國並不認同這一點,或者說傳統中國並不認同這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處世哲學中,和諧穩定永遠是第一位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和優先等級遠遠高於個性的突破和個人的滿足,整個社會體系在遏制破壞秩序和穩定的因素時能夠爆發難以想象的強大凝聚力,或許這是一種對進步的阻礙力量,但這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中國現在正在全力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這是應該的,科學的,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歷史前進的必然,但就傳統而言,鄉土中國是一個人治的社會,這種人治並不停留在表面的個人集權和羊群效應上,在掌權者頭上是輿論,連天子都不敢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輿論的頭上是道德,是倫理綱常,費孝通認為這種人治其實是一種禮治,根據禮儀和道德來實現法律的約束力。道德與法律,有時候需要面臨取捨,但我認為更好的結果應該是融合,海洋法系的種種無奈已經表明了完全條文的法治是蒼白的,而封建社會的最終崩潰也說明完全唯心的禮治是無力的,法律的嚴謹與公正保證了人格的平等,而道德發展的繼承性與漸進性保證了社會進步的穩健。
時至今日,城市化成為中國發展不可阻擋的浪潮,但鄉村仍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鄉土的情懷則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柔軟部分,既包括對天然熟悉的故土的懷念,也包括對那一種思維邏輯的認同,那一份敏感的不可觸碰。這是中國的現實,也是中國的特色,中國要發展,不可能犧牲甚至捨棄關於鄉土的這一份,無論是政策,還是感情。未來,無論是探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建設程序,還是發展有著更旺盛生命力的新農村,費孝通先生的這一部《鄉土中國》,和它所引發的對鄉土的思考,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值得熟讀和深思。
【篇八: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鄉村社會無疑是中國的傳統社會,直到今天還在中國佔據主流位置,儘管它已經成為新潮和時代的棄兒,成為追求現代化的心病。我們不喜歡它了,覺得揹著這個名字在國際上有點欠地位,脫不了國際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奮鬥了半個世紀,我們還是擺不脫這樣的糾纏,還在想方設法;個人想脫農皮而脫不掉,國家想脫農皮也常感為難。
因為鄉村社會本來就是個穩定的不容易改變、不容易創新的社會;農業的特點是求穩,四季的輪迴即可保證農業的運轉,四季的輪迴立刻帶動人民的生活、帶動人民的觀念跟著輪迴。鄉村因為不變,所以重視傳統,所以重視經驗,所以有了老一輩的權威地位。長輩們繼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標準,這些舊傳統,是足夠把當前生活應付得服服帖帖的。後生小輩自然只能唯唯諾諾,專以學傳統為務,務必把老者當權威、當老師,只能尊崇不能違反。待過幾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著鬍鬚滿有把握地數落乳臭未乾的後生了;這樣的經歷,好像複製一般,一批又一批地複製,如同四季的複製。
生活方式影響生活的觀念。不願意變革、只求穩定是農業社會的思想特徵。老人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可以成為人生的指標,因為他傳遞著祖輩們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歷經洗練淘出的金玉之珍。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後生要樹立正面形象,聽話是先決條件,老人的話不對你也不可以反駁,你也不可以頂撞。傳統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內容就是“無違父之道”,且根本不許懷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懷疑就危險,一危險就可怕,後果是嚴重的。聽話者,善守祖業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說不定還有御賜的嘉獎。退一步講,就算上輩人的確立錯了規矩,你也沒有可以頂撞可以反駁的資格,你可以陽奉陰違,但是照顧老人的面子和情緒是頂重要的事情,是嚴重地關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無可退步的地方。
費孝通稱之為長老統治。
說得好像農村簡直不需要進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樣,那也是不可能的,新變化總會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總不希望變,對新事物要反對,要壓制。下一輩在遵守祖訓的同時總要冒些另類的想法,但是又要顧及自己的名聲,養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針鋒相對來犯上作亂,必須保持恭順的嫵媚樣子。這樣,就誕生虛偽,就偷偷摸摸幹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贊同,實際反對,表面繼承,實際修改,你定你的標準,我做我的解釋。看起來祖宗之法還佔著神龕享受膜拜,實際上後代的蛀蟲們正陰險地一點一點侵蝕它的肌體。也正因為矛盾是靠這樣一種溫柔的方式來調和,所以變革的節奏緩慢。也正因為變革節奏緩慢,才產生了這樣一種溫柔的調和方式。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別說一般無智識的農民大伯不動腦筋地在鏈條上依次執行,就連高層知識分子、尊顯的皇親貴族也在不動腦筋地跟著執行,這是整個社會的特徵,整個社會的內涵。誰能逃逸於空氣之外,呼吸於無空氣之鄉呢?
自漢朝以來,孔子的儒學被統治階層奉為至寶,是修身齊家治國的聖經,歷代不求變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學說老而彌堅,不經歷風雨卻天天都是彩虹高掛。中國的王朝不斷更替,後來者儘管對自己的敵人老輩子口誅筆伐,可是待自己上位,還是誠惶誠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亂一治地複製不停,社會還是老樣子,換了姓名不換制度,猶如鄉村換個村長,也只會用前人的方式拿鋤頭。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數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國,本來這一股陌生的力量沒有儒家的傳統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們自己本身也沒有印版,於是面對中國廣闊的農村手足無措,“英雄入彀”,立刻從征服者搖身變為奴僕,主動接受中國長者的傳統教育,戴精美的中國枷鎖,做穩定的中國國君。這一條,為中國史家頗感自豪,因為足以證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強的魅力:軍事上屢屢獲勝的暴發戶,在政治上、思想上無一不投入中國老當家的懷抱。的確,不求改變的傳統中國社會把力圖改變的外來野蠻人給改變了,最成功的改變就是把他們也改變得不求改變了。在歐洲,野蠻的日耳曼民族衝跨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促成了新鮮的封建制度,因為羅馬帝國沒有像我們這樣偉大的農業;在中國,最囂張的蒙古鐵騎也被馴化成溫柔的綿羊,因為中國有天下最偉大的農業。
再看看知識分子都幹了些什麼。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中國思想界雖然也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是縱使歷史給了這些知識分子兩千多年時間,也還是沒有一個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齊名。相比孔子,後世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為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們,其實只好被稱作翻譯家、訓詁學家,他們之中絕對沒有革命家;翻譯家、訓詁學家注重的是準確地反映本來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當孔子肚子裡的蛔蟲。孔子思想能夠經久不衰,一本《論語》能夠在幾千年後為我們耳熟能詳,正要託這些翻譯家的福。為什麼不能違揹他老人家另起爐灶?為什麼兩千多年時間不能產生另外一種學說?為什麼兩千多年時間沒有人懷疑孔子的牌位有沒有放對位置?為什麼再也沒有百家爭鳴?放入農業社會這個大背景,就不需要再問這麼多為什麼了,當全社會都用農民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切的為什麼都是危險的,一切的危險都是可怕的,後果很嚴重。誰還居然會想到這裡居然存在一個“為什麼”呢?這麼一個傳統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自然這是一個需要維持的傳統,不能反對的傳統。當然,社會在發展,新思想自然也要發生,翻譯家們採取的方式正是鄉村的後生的做法,小心謹慎地在為孔子作注的時候不著痕跡地摻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調,還說最接近孔子的原意。這種一點一點的滲透,有的時候也會騙過他本人,以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聲,可以為之代言;有這種感覺的思想家,常覺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儒家學說在緩慢但是不間斷地發展,有著越來越豐富而精深的內容;同樣是因為這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革命不能發生,儒家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儒家。
鄉村社會有多慢,政治社會就有多慢,思想社會也就有多慢。傳統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聖碑,那最有資格代言傳統的長老們,自然就是聖人,有不可置疑的權威。鄉村的老人、宮廷的老官僚、學院的老學究因為把傳統守得最老,所以最為人敬重。整個社會的任意角落,都瀰漫傳統的觸鬚,稍有反叛即被它縛住,吞入口中,消化於無形。中國社會正是因為藉著傳統的強大力量,保持著穩定,可以長期綿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結束的整個過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封建史。農業在此立下大功。可以想象,沒有19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沒有西方文化的大獲全勝,中國要想在20世紀繁衍出資本主義運動的風潮,繁衍出社會主義的理想,要想發生對於封建時代的全盤否定,那是何等艱難!
當今中國,無可爭議已經認可並誠心地接納了來自西方的新風尚。但是幾千年農業文化的滋養,誕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讓人驕傲,“很有面子”。至今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暢談四大文明古國的榮耀、四大發明的卓越、文明延續數千年不斷的個性,以及漢唐引領世界的風騷,每每有依依不捨的情愫。的確這一切的宣講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別做了翻譯家,別迷失在傳統的光芒中,思想家一個人的迷失,常常會導致眾多人的迷失。要切記:固然我們的傳統中有值得驕傲的東西,但是我們的傳統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東西。為什麼連綿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僅僅只奉獻了四大發明而沒有更多?為什麼我們那麼發達的農業始終催生不出現代化的生產工具?為什麼有數千年雄厚基礎的大中華帝國會被區區小國輕易超過?……有很多會讓我們覺得很沒面子的為什麼呢!要切記:後生可畏!更要培養可畏的後生!
當今中國,正在努力擺脫農業大國的形象,要褪掉農業文明的神光,降低農業的比重,減少農民的成分,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農業文明的背後隱藏的諸多弊病。但是,也許對於農業思維的頑固存在,我們的認識還沒那麼明確。“聽話的才是好孩子”,這樣的思想,起碼現在還佔著統治地位;在廣闊的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思維觀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鬍鬚教訓著後輩。更重要的是,改變這樣的思想,別再讓它阻礙新生事物的成長,別再讓後輩們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