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

2024-02-07 5 [ 讀後感 ]

【篇一:《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

人若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必害怕嘗試,諾亞方舟就是生手製造的,而泰坦尼克號就是由專家制造的。

松下幸之助曾說:“認為自己做不到,只是一種錯覺,是沒有勇氣的表現。我們開始做某事前,往往考慮能否做到,接著就懷疑自己,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美國企業家協會的調查統計,天下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都是精明的人,但卻一定都是有膽量的人。做一個有膽量的人,比做一個有能力的精明人更難。所謂的膽量,說的是失與舍,以及對未知事物的甘心承受,因為這種膽量,通常是具有承受失敗的膽量和勇氣。

英國心裡學家多得林在調查中發現,許多的能人、精明人,為了成就他們所面臨的事業,常年學習和掌握的,原來都是圍繞著如何提高自己膽量這個問題來的,他們終日心裡默默訓練的東西,原來也是膽量,他們說的要全面提升素質,原來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膽量。為此,多得林得出一個結論:膽量,往往才是承受生活中一切艱辛,做一切事物的根基!成功是需要膽識的。

【篇二:把讀後感】

《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本書恰好給我們提供了捷徑,成為我們前行路上的良師益友。

世界上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偉大而神聖的,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一個人的崗位無論多麼的不起眼,多麼的無關緊要,只要是身在崗位,就應該認真對待,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人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工作是人的天職,工作態度是一個人精神狀態的表現,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實現人生的價值,雖然也許你的工作能力沒有得到肯定和承認,也或許你工作沒能獲得你所要得的期望,工作日復一日,平庸無聊,單調無趣,但你把工作當成你生命中的一種使命,就能從中得到快樂,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將來你回憶你的人生,你將為你的工作經歷感到驕傲,為你的人生經歷感到無憾。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想很多。我僅就第七章談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章的題目是“做對事”。書中告訴我們: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要把事情做對。高層做正確的事,中層正確地做事,基層把事情做正確。由此我想,對於一個團隊,一個系統而言,只有每個崗位都盡力盡心地把事情做好、做對,這個集體才有朝氣、才有活力;才會勇立潮頭,才會處於不敗之地。

【篇三:《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作文】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些抱怨,整日的忙碌讓眾多職場人士辛苦萬分,同時這也不是企業的管理者所樂見的。

忙,本來是好事,是能幹的表現,更是成事的基礎。但是,許多時候,我們在忙著,也是在盲著,忘記了自己為何而忙,不懂得自己該如何忙。盲目地忙碌著,最終總是難見成效。

忙要忙到點子上。這個點,就是抓落實、辦實事、解難題。

忙是一種工作狀態。“為工作而忙”沒有錯,但是否忙而有效,忙而值得,確實需要好好分析。磨刀不誤砍柴工,花點時間校正一下方向,你會跑得更快、更輕鬆。

做同樣的一樣工作,成功的關鍵在於有的人能夠及時解決已有的問題,而另一部分人只是機械地完成,而不是去動腦筋,帶著方法去工作的員工去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時間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們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融入到工作當中去,因此他們的工作往往做得非常出色。

【篇四:《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

捧讀《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本勵志讀本,受益匪淺,感觸頗深。這本書透過列舉大量成功人士和職場人士的做事例項,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做事、做人的方法和道理,指明瞭職場前進的方向,讓人耳目一新,也深受啟迪。個人也得到了一次思想上深刻的洗禮。

進入職場,人人都想做點事,也無法逃避做事,做事將伴隨我們走完這一生。既如此,就要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得更好,唯有此,年華不會虛度,人生才有意義。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有心。或經歷、或借鑑、或傳授,在歲月長河中,有心人會不斷累積做事經驗、方法;無心人則被動應付,推一下動一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心人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任務,積極尋求推進工作的方式方法。反之,而不是猶豫不決、片面誇大困難的壓力。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無畏。敢做要無畏,要有不怕失敗的豪情壯志。挫折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再沒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的網易創立人丁磊在演講中說道:“在30歲以前,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賺了兩三個億,而是有過一段虧掉兩三個億的經歷。”無畏不因年齡增長而漸漸褪色,身患糖尿病且心臟不好的任正非在1978年創辦了華為公司,那年他43歲,在那之前他一事無成。如今,華為已是中國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專注。如今人們很世俗,什麼能掙錢做什麼,成為一些人的追求,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碗裡又想鍋裡的”,抱著這種心態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俗語有云:“業多不養家。”除了吃喝拉撒睡,用來做事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唯有專注於某一領域、行業,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萬科集團當年放棄了多元化的經營策略專注於地產行業成就了近20年的輝煌。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堅韌。行百里者半九十,堅持就是勝利。作為一名宣傳部的幹部如何在其位盡其職?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篇十一: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

近日,稍有空閒就靜下心來手捧《把事情做到最好》慢慢讀來,細細品味書中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觸頗深,受益匪淺,覺得這本書實乃難得一遇的好書。本書分十個章節,從“想做事、肯做事、能做事、會做事、敢做事、善做事、做對事、做成事、做好事、不出事”十個主題由淺入深分別闡述,娓娓道來。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譬如比爾蓋茨、李嘉誠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更有66個鮮活例項加以論證書中所蘊含的哲理,總是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這本書就象一塊敲門磚,孕育著無窮的智慧,讓我體驗到廣闊的胸懷、淵博的知識、敏銳的行動、機智的反應。它似一陣清風吹過,不經意間我的心絃為之顫動,智慧與淺顯的道理變成一片片晶瑩剔透的雪花,都慢慢地融化在心裡。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觸很多,其中第四章“會做事”給我的啟示最多。會做事首先要會做人,書中告訴我們:做人一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二要謙和為美,多讓少爭;三要與人為善,切忌驕橫;四要仗義疏財,扶危濟貧;五要誠信待人,遠離事非。想想人生在世,應該既會做人,又會做事。做人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情,你能否掌握精當,直接決定你做事的輸贏,以至於一生的成敗。

做人做事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光會做事,不會做人,即便你能獲得暫時的成功,也不會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因為一個人際關係惡劣,對立面、反對面、積怨甚多的人,定會招致眾叛親離,最後淪為孤家寡人;如果光會做人,不會做事,只顧八面玲瓏,四處討好,結果是浪費了感情,浪費了精力,到頭來還是過得索然無味,一事無成。只有會做人又會做事的人,才能贏得一世好名聲,才能氣定若閒,在談笑間成就夢寐以求的事業。碧桂園集團董事長楊國強、華人首富李嘉誠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深諳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真諦,所以才能達到無往不利的高超境界。

由此我想,對於太保公司這個團體而言,每個員工都是身處其中的一個分子,我們應該秉承“會做人,會做事”的道德準則,熱愛集體,尊重領導,包容同事,關愛客戶,凡事都要往好處想,往遠處看,齊心協力共同構建“太平洋”這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在工作中,我們要以熊素瓊的“馬桶精神”激勵自己,愛崗敬業、全力以赴,以一顆感恩的心把事情做好、做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才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我們這個集體才會有朝氣、有凝聚力,“太平洋”這支戰艦才會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本點燃工作激情、催人積極上進的勵志書,每個人讀後都會從中找到一把開啟自己心鎖的鑰匙。書中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滴水藏海,小中見大。在輕鬆的閱讀中,我們都有一份新鮮的感受,愉悅的享受,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的人生點亮了一盞明燈。慢慢去讀,細心去體味,認真去學,努力按照書中的道理去做事,只要我們堅持,我相信人人都會把自己做到最好,把工作做到最好,把事情做到最好!

【篇十二:《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在探討和實踐兩個課題。一個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本書恰好給我們提供了捷徑,成為我們前行路上的良師益友。

先說說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受。十個章節的主題簡明扼要,環環相扣。如同十把鑰匙,一一幫我們開啟如何“會做事、做對事、做成事”等困擾在心頭的“鎖”。敘述的道理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尤其是引用的比爾蓋茨、華盛頓等諸多的名人名言,讓人有頓開茅塞之感。比如書的封面就引用了比爾蓋茨的話:聰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好,精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高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些名言像一座座小橋,讓我們在自然行走中,領略不同的風景。書中列舉的案例鮮活貼切,讓人印象深刻。既有出名人士的事例,也有小員工的事例。都像一味味“佐料”,讓人從中品出不同的“滋味”,進而更好地去體味書中蘊含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想很多。我僅就第七章談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章的題目是“做對事”。書中告訴我們: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要把事情做對。高層做正確的事,中層正確地做事,基層把事情做正確。由此我想,對於一個團隊,一個系統而言,只有每個崗位都盡力盡心地把事情做好、做對,這個集體才有朝氣、才有活力;才會勇立潮頭,才會處於不敗之地。於是確定了本篇讀後感的題目:在其位盡其職

這不僅是一本工作時能派上大用場的工具書,還是一本能全面提升職工綜合素質的教科書。本書既適合個人自我成長學習,更適合單位組織共同培訓學習。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對工作全力以赴、務求完美的態度。真正的“職場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這一觀念的員工。

我作為基層如何在其位盡其職?如何把事情做正確?書中說:基層人員每天接觸的都是非常具體的事情,更多的是要研究怎樣把事情做正確。的確如此,正如普照大地的陽光是由七色光譜組成。奔湧的河流是由無數個水滴組成。一個團隊、一個系統的每一名員工就是光譜就是水滴。不要感到自己在崗位上做的事情很渺小很平庸,實則很光榮很崇高。因為哲人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上級的每一項決策,每一項要求,都需要基層人員去完成去落實,也更需要基層人員把事情做正確。正如蓋高樓和造汽車,光有設計人員設計得完美、組織施工人員組織到位還不行,還需要各個工種的全力配合,按照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假如建造人員砌歪了一堵牆,安裝人員裝錯了幾個零件,都會導致任務的失敗。這也使我想起了航天器發射。除了科研人員刻苦鑽研外,在生產和組裝方面,大量的技術工人也花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尤其在發射前,每個環節都要進行上萬次的檢測和檢查,稍有不慎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前蘇聯的一艘宇宙飛船的失事,就是由於地面人員的疏忽,算錯了一個小數點兒,進而引起一場悲劇的發生。所以,作為基層人員要時刻牢記:用正確的方法,去把事情做正確。

一隻幼蝶在蛹中艱難掙扎。如果我們用剪子把它的蛹剪開,讓它輕易地從裡面出來,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死去。因為在蛹中掙扎的過程是它化為綺彩飛蝶的必然經歷,這可以讓它的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而投機取巧的方法只會讓它失去生存和飛翔的能力——投機取巧貌似高明,實際上卻適得其反,傷及其身。

沃爾特·克朗凱特是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他年輕時,有一次,他負責採寫一篇關於學校田徑教練的文章。由於當天有一個同學聚會,於是他就隨便寫了篇稿子交了上去。第二天,總編把他單獨叫到辦公室,指著那篇文章說:“這篇文章很糟糕,你沒有問他該問的問題,也沒有對他做全面的報道,你甚至沒有搞清楚他是幹什麼的。”接著,他又說了一句令克朗凱特終生難忘的話:“要記住一點,如果有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在此後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克朗凱特始終牢記著這個訓導,取得了事業的成功。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對工作全力以赴、務求完美的態度;是不取巧、不敷衍,是凡事精益求精。真正的“職場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這一觀念的員工。

有一則著名的故事:一天,一位教授上課時對學生說:“這節課大家跟著我做一個小實驗。”說完,他拿出一個大口玻璃甁放在了桌子上。之後,他從桌子底下取出一袋雞蛋大小的石塊,一塊一塊地把它們放進玻璃甁裡,直到甁子放不下才停止。這時,教授問道:“甁子滿了嗎?”學生齊聲回答:“滿了。”教授又從桌子底下取出一袋小石子,將它們倒進了甁子裡。教授又問:“現在滿了嗎?”有的學生說:“滿了。”有的學生已經開始猶豫:“還沒有滿。”這時,教授又拿出一袋沙子,緩緩地倒進了甁子裡。教授問:“現在滿了嗎?”又有學生說:“滿了。”另外一些說:“還沒有滿。”接下來,教授又拿出一杯水倒了進去,直到水溢了出來。教授又開始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道理?”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教授微笑著說:“做這個實驗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有限的時間就像這個甁子,它只能放進去有限的東西。如果我們不把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這些大石塊先放進去,那麼,我們的時間就可能就會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的瑣碎事情上,發揮不出最大的效用,實現不了最大的價值!”有很多的人投入了時間,也為完成工作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卻不明顯,更遑論“把事情做到最好”了。如果我們只是有美好的願望與想法,卻認為按照自己平常的辦事方式就能解決所有疑難雜症,那麼失敗就不足為奇了。“把事情做到最好”既要求我們認真投入、全力以赴,也要求我們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地去解決問題——優秀的職場人士總是會先從重要的事情做起——這些都是大石塊,優先考慮它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清輕重緩急,設計優先順序”,這是帕累託定律的要義。從有限中找到無限。

生物學家曾把十幾只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為了取暖,它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但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刺,又各自分開了。捱得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彼此刺傷。

凡事有法有度。其實,做事也像刺蝟取暖,找到合適的方法、保持合適的度同樣重要。

如何才能做得最好呢?——任何一件事情來了,我們都應該首先問自己:“這件事情值不值得自己去做?”對於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用心和集中精力去做好;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應該學會拒絕。

小張接受了老闆交代的任務——準備明天與某公司董事長的會談資料,並擬訂提綱。時間緊急,晚上一定要完成並交給老闆過目。精於心,勤於行:卓越的秘訣第1部分當她著手做這個工作時,有位同事請她幫忙發幾份電郵,另外還要寄送一些商業信件,小張就放下手頭的工作去處理;之後,一家辦公用品供貨商上門進行會談,她又不得不中斷準備工作接待。同時,還有各種電話打擾……小張既放不下老闆交代的任務,又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向自己伸出的求助之手,只好勉為其難地接受。這樣,一天之中,她忙得昏天黑地,深感精力不濟。直到下班,她還沒有準備好,只好加班了。但另一位同事又過來找她聊天談心,她實在不好拒絕,便又陪這位同事聊了一個多小時……結果是:她自己準備到了第二天凌晨三點多鐘,卻因為未能及時發給老闆過目,而且資料不充分,受到了老闆的嚴厲批評……小張沮喪地想:“我要能學會拒絕就好了。”

這一章中,還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和讓人回味的話:一個絕望的組織,每個人既不抬頭看路,也不埋頭拉車;一個失敗的組織,每個人都爭著抬頭看路,卻沒有人埋頭拉車;一個平庸的組織,只有領導者會抬頭看路,其他人只會埋頭拉車;一個卓越的組織,每個人都會抬頭看路,也會埋頭拉車。看來,無論我們身處一個團隊一個系統的哪一個層面,都要學會“既要抬頭看路,也要埋頭拉車”。“抬頭看路”,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低頭拉車”,我們就會用眉尖的汗水換來成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復活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