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讀後感

2024-02-07 5 [ 讀後感 ]

【篇一:復活讀後感600字】

復活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作品,而且它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托爾斯泰的著作。

復活這部小說透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突出托爾斯泰雖然對現實社會做了激烈的抨擊,揭露了社會制度的本質。

復活的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本來是一個單純,熱情的少年,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並與其發生了關係。但後來他背叛兩人的承諾,而懷孕的卡秋莎被趕出家門。

由於社會的現實,把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變成一個跟其他貴族一樣的人,而把卡秋莎逼良為娼。由於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而被告者是卡秋莎,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淨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

最後經過他的幫助,卡秋莎沉冤得雪,對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的怨恨也消失了。

看完這篇小說再看看題目,我覺得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

這部小說讓我知道人性的本質,但是它也是暗示真托爾斯泰的經歷,他本來也是一個貴族人士,也是過著蹂躪奴隸的生活,但他後來慢慢思考,發現這樣自己並不快樂,最後他放棄一切,解放奴隸,尋求真正的快樂。他這樣的行為卻被別人認為他瘋了,甚至是家裡人也覺得他瘋了。

這體現的是當時的以貴族為首的社會,但現在不一樣了。雖然現在不算是大同社會,但有很人不管是有錢還是貧窮,他們都願意幫助別人。作者應該是希望這樣一個社會吧。

【篇二:復活讀後感】

在寒假裡,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汙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篇三:復活讀後感600字作文】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著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裡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說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 ,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後天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個人而言,複雜一些的環境對人的鍛鍊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們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身,睏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艱苦環境對有大成人的磨練。然而有時自己周圍的環境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優越的環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個人發展的優勢,若只是安逸於裡面,不思進取,那麼就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己的鬥志與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篇四:復活讀後感600字】

週六,我信手翻開《復活》一書,很快就被小說裡熟悉的章節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氣讀了大半。撫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聯翩。

小說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透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藉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汙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

【篇七:復活讀後感800字】

托爾斯泰是人類文化史上燦爛的巨星。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他的代表作,世界文學寶庫中永不磨滅的珍品。而復活是他世界觀發生劇變後,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後一部長篇鉅著,公認為是托爾斯泰創作的頂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

《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主要是聶赫留朵夫精神的復活。小說中多次寫到,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經常在較量。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著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後,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獸性的人統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壓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見到瑪絲洛娃,以及後來的七八年,便是獸性的人統治著他的時期。正是這一時期他誘姦了瑪絲洛娃,並將她拋棄,可憐的瑪絲洛娃被主人趕出門來,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淪為妓女。渾諢噩噩,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因為往事是如此令她痛苦與厭惡,她儘量不去回憶,將那些傷心的過去拋之腦後。就這樣一個原本純潔美麗善良的少女成了一個對世事心灰意冷、失望透頂、幾乎麻木的人。

作者以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故事為全書之紐帶,而將大量筆墨用於描寫聶赫留朵夫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見解之中。於是,我們一次次讀到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與獸性之人之間如何艱難抉擇的片段。

與瑪絲洛娃的巧遇,可謂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再次開啟了聶赫留朵夫心中的閥門,封沉其中的善良,羞恥心,此文來源於文墨星河心,同情心…一併湧出,匯聚成了精神的人,與那個獸性的人進行對抗。於是,眼前那層灰暗老化的角膜脫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整個貴族階級、對待封建官僚制度、對待宗教、對待法律和監獄以及對待革命者。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極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於一般水平。他對於他們充滿了敬意,對於勞動人民充滿同情和此文來源於文墨星河護之心,而對於貪官汙吏深惡痛絕,對於貴族充滿厭惡。在《復活》第二部中寫到:他“看著這些人那乾瘦而強壯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親切的、風塵僕僕的臉,感到自己置身於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們那種真正的人類勞動生活的正當情趣和苦中作樂”,感到自己進入了一個美好的新世界,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會。”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個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世界以及他們那種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厭惡。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人性。

弘揚人性,歌頌人性,不管是過去的人,還是現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關懷。在當今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卻徘徊不定。因此可貴的人性,更為我們所重視關注。書中“聶”一次又一次戰勝人性的弱點,喚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讓人性復活。而所謂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來源於文墨星河、有正義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有自己的主見與謙虛的心和勇於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如果我們每個人在行事之前都捫心自問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許多錯誤和不幸都不會發生了。

善與惡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間。此書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它讓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與人性的光輝、美好。希望更多人能找回自己的本性,發揚自己的善心,多做善事,使自己變得更加人性化,讓整個世界充滿此文來源於文墨星河!

【篇八:復活讀後感】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裡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裡,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物件。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汙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裡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裡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誘姦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汙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咖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