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爐甘石

lú gān shí

爐甘石
爐甘石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爐甘石
藥材拼音 lú gān shí
藥材別名 異極石、浮水甘石、爐眼石、幹石
英文名稱 calamine
功效分類 拔毒生肌藥
藥用部分 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族菱鋅礦Smithsonite的礦石。
(動)植物形態 爐甘石的形態通常為不規則的塊狀,常扁平,亦有多角形或近圓形,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淡紅色,粉性,不透明,常有較大的凹陷和大小不等的蜂窩狀孔隙。體輕,易碎,斷面顆粒狀,灰白色或淺土黃色,有的具黃白相間花紋。氣微,味微澀。
產地分佈 產於廣西、湖南、四川等地。
採收加工 全年可挖。挖取後,揀淨雜石,除去泥土,洗淨,曬乾。煅爐甘石:取淨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 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碴晾乾,再煅燒3—4次,最後將石碴棄去。取混懸液澄清,傾去清水,將濾出的細粉乾燥。黃連水拌甘石:取黃連煎湯,加入 上述煅甘石細粉,拌勻並使吸盡,烘乾(煅甘石細粉1000克,用黃連125克)。
藥材性狀 不規則的塊狀,常扁平,亦有多角形或近圓形,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淡紅色,粉性,不透明,常有較大的凹陷和大小不等的蜂窩狀孔隙。體輕,易碎,斷面顆粒狀,灰白色或淺土黃色,有的具黃白相間花紋。氣微,味微澀。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歸肝經、脾經。
功效作用 解毒、明目退翳、收溼止癢、斂瘡。屬拔毒生肌藥。
臨床應用 僅可外用,使用時研成細粉,適量調敷患處或點眼。用治目赤翳障、目緣赤爛、翳膜胬肉、潰瘍不斂、膿水淋漓、溼瘡、面板瘙癢。
藥理研究 用於治療面板炎症或表面創傷,既可部分溶解、吸牧創面的分泌液而收斂,又能驅殺區域性葡萄球菌和限制其繁殖,有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
化學成分 主含碳酸鋅,此外尚含有多量的鐵、鋁、鈣、鎂、鈉、矽,少量的鉛、鈦、錳等。
使用禁忌 忌內服。
配伍藥方 ①治目暴赤腫:爐甘石(火煅)、風化硝等分。為末。新水化一粟點之。(《綱目》引《御藥院方》) ②治諸般翳膜:爐甘石、青礬、朴硝等分。為末。沸湯化開,溫洗。日三次。(《綱目》引《宜明論方》) ③治風眼流淚爛弦:爐甘石60克,以黃連30克煎水,入童尿半盞,再熬,下朴硝30克,又熬,成,以火煅石,淬七次,洗淨,為末,入密陀僧末30克,研勻,收點之。(《綱目》引《衛生易簡方》) ④治風淚不止:爐甘石(制煅,飛細)3克,海螵蛸1.5克,梅花片少許,共研極細。點出淚竅處。(《審視 瑤函》收淚散) ⑤治下疳陰瘡:爐甘石(火煅,醋淬五次)30克,孩兒茶9克。為末,麻油調敷。(《綱目》引《通妙真人方》) ⑥治陰汗溼癢:爐甘石綠者0.3克,真蚌粉、黃連、五倍子各0.15克。上細末摻,先以蜂房、大腹皮煎湯溫洗。(《仁齋直指方論》陰汗溼癢方) ⑦治諸瘡久不斂:爐甘石(燒)45克,龍骨15克。上為細末,每用幹摻患處,上用膏藥貼。(《御藥院方》平肌散) ⑧治口唇乾裂破成瘡:爐甘石6克(火煅),文蛤30克,黃柏30克,蒼朮15克。除爐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細末,入片腦0.9克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古今醫鑑》)
上一味中藥材: 硼砂
下一味中藥材: 松香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