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南五味子
藥材拼音 nán wǔ wèi zǐ
藥材別名 香蘇、紅鈴子、玄及、會及、五梅子、山花椒
英文名稱 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功效分類 斂肺澀腸藥
藥用部分 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成熟果實。
(動)植物形態 落葉木質藤本。莖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褐色,稍具稜角。葉互生,柄細長;葉片薄而帶膜質;卵形,闊倒卵形以至闊橢圓形,先端長,基部楔形,闊楔形至圓形,邊緣有小齒牙,上面綠色,下面淡黃色,有芳香。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橙黃色;雄花具長梗,橢圓形,雄蕊10~15,基部合生;雌花雌蕊具心皮30~50枚,螺旋狀排列在花托上,子房倒梨形,無花柱,受粉後花托逐漸延長呈穗狀。漿果球形,外皮棕紅色至暗棕色,乾癟肉薄,內含種子1~2枚。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產地分佈 生於海拔600~2400米的林中或溪溝邊。分佈於河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採收加工 霜降後果實完全成熟時採摘,揀去果枝及雜質,曬乾或陰乾。
藥材性狀 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果皮肉質較薄,乾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種子1~2粒,腎形,有光澤,表面黃棕色,略呈顆粒狀。果肉氣微,味微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
性味歸經 性溫,味酸、甘。歸肺經、心經、腎經。
功效作用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臨床應用 用量3~6克。用治久咳虛喘、津傷口渴及消渴、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久瀉不止、心悸、失眠、多夢及慢性肝炎轉氨酶升高者等。
藥理研究 近年來發現五味子多糖有保肝、抗衰老、耐缺氧和增加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同時能直接興奮呼吸中樞;還直接作用於脊髓的運動細胞,增強脊髓反射,縮短反射潛伏期;可加強心臟的收縮力,調節心血管系統而改善血液迴圈;能興奮子宮,使子宮節律性收縮加強,並有明顯止咳、祛痰作用;五味子乙素等成分對肝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化學成分 含有揮發油,含量較高的有花側柏烯、羅漢松烯等;此外,還含有多種木脂素、三萜酸、β-欖香烯苷、α-檀香烯、脫氧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丁、五味子酯戊、當歸醯戈米辛P、巴豆醯戈米辛P等成分。
使用禁忌 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配伍藥方 ①治痰嗽並喘:南五味子、白礬等分,為末。每服9克,以生豬肺炙熟,蘸末細嚼,白湯下。(《普濟方》) ②治陽痿不起:南五味子、菟絲子、蛇床子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三。(《千金要方》) ③治滑洩:陳米、肉豆蔻(面裹煨)、南五味子、赤石脂(研)各30克。上為末。每服6克,粟米湯飲調下,日進三服。(《世醫得效方》豆蔻飲) ④治腎洩:南五味子(揀)60克,吳茱萸(細粒綠色者)15克。上二味同炒香為度,細末。每服6克,陳米飲下。(《本事方》五味子散) ⑤治睡中盜汗:南五味子30克,研末,以唾調作餅。敷臍上,以布扎定後睡,候天明取下,一二晚汗即止。(《醫方一盤珠》)
上一味中藥材: 罌粟殼
下一味中藥材: 訶子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