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fēng zǐ
藥材名稱 | 大風子 |
藥材拼音 | dà fēng zǐ |
藥材別名 | 大楓子、麻風子 |
英文名稱 |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的成熟種子。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喬木。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長圓形,頂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鈍圓形,全緣或呈波狀,幼葉紫紅色,老葉上面暗綠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無毛。花雜性或單性,1至數朵簇生;雄花的萼片5枚,卵形,基部稍聯合;花瓣5片,卵形,黃綠色;發育雄蕊5枚;退化雄蕊鱗片狀,線形,著生於花瓣上;退化子房圓柱形,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與雄花同;退化雄蕊紡錘狀;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毛,1室,具5側膜胎座。漿果球形,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地疏林的遮陰處及山地石灰岩林中,原產於亞洲東南部地區。主要分佈於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廣東、海南、雲南、廣西、臺灣、福建等地有少量栽培。 |
採收加工 | 10~12月,果實成熟至果皮裂開時將果實摘下,或撿拾自然跌落的熟果,集中堆放一段時間,使果肉軟化,除去果皮,洗去果肉,取種子曬至足幹。 |
藥材性狀 | 不規則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稜。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數明顯的凹紋至種子的1/3處。種皮厚而堅硬,內表面光滑,淺黃色至黃棕色;種皮與種仁易分離,種仁外被一層黃棕色或紅棕色薄膜,較小的一端顯皺縮,其周圍有一黃色凹入的環紋;胚乳肥大,白色或淺黃色,油性;子葉2枚,心形。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味辛,性熱,有大毒。歸脾經、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燥溼、攻毒殺蟲。屬殺蟲止癢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0.3~1克,煎服,多入丸散,生用刺激性大;炒炭存性外用或製成大風子霜內服,可減輕毒副反應,但其作用亦相應緩慢。用治麻風病、癩疾、面板疥癬、惡瘡、梅毒。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又治楊梅惡瘡(《嶺南衛生方》)。臨床主要用治瘤型麻風病。大風子油及其衍生物有刺激性,有一定毒副作用。主要有抑菌作用,尤以大風子油的脂肪酸鈉鹽抑菌作用較強。 |
藥理研究 | 抑制奧杜蠱小芽胞癬菌;降血脂;抗炎;抗腫瘤。 |
化學成分 | 含油豐富,油中主要成分為大風子油酸、次大風子油酸等。 |
使用禁忌 | 本品有毒,一般只作外用,內服宜慎,過量可引起肢體顫動、驚厥、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狀,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注意炮製。陰虛血熱、胃腸炎症、目症患者、孕婦均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瘡燥癢,疥癬:大風子肉15克,輕粉、枯礬各少許。上搗為膏,擦瘡上。(《證治準繩·瘍醫》楓實膏) ②治癬遍身及面:大風子、檳榔各15克,明硫黃9克。醋煎滾調搽。(《仙拈集》三仙散) ③治癬癢各瘡:大風子肉9克,土硫黃6克,枯礬3克,明雄勞6克。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④治裙邊瘡(一名褲口風瘡):大風子一百個,枯礬1.5克,川椒末3克,輕粉3克。用真柏油調搽即愈。(《洞天奧旨》大風膏) ⑤治水田皮炎:大風子、雄黃各30克,冰片(或樟腦)0.6克,熟石灰粉15克,共研細末,外敷。撒藥前先用青凡木搗爛,也可用苦楝樹皮或刺莧菜泡開水洗患處。(南藥《中草藥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