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土荊芥

tǔ jīng jiè

土荊芥
土荊芥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土荊芥
藥材拼音 tǔ jīng jiè
藥材別名 鵝腳草、臭草、火油草
英文名稱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功效分類 殺蟲止癢藥
藥用部分 藜科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乾燥帶果穗全草。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厘米,有強烈氣味。莖直立,有稜,多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寬達5厘米,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則鈍齒或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綠色,兩性或雌性。3~5朵簇生於上部葉腋;花被5裂,果時常閉合;雄蕊5;花柱不明顯,柱頭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於花被內。種子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曠野、路旁、河岸和溪邊。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採收加工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攤放在通風處,或捆束懸掛陰乾,避免日曬及雨淋。
藥材性狀 本品為綠色帶有果穗的莖枝。莖下部圓柱形、光滑,上部方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部葉大多脫落,僅留有莖梢線狀披針形的苞片,果穗簇生於枝腋及莖梢,果實扁球形,綠色或黃綠色,直徑約1~1.5毫米,外被一層薄囊狀宿萼,胞果棕黑色或紅黑色,具光澤,搓之具強烈而特殊的氣味,味辣而微苦。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苦、辛。歸肺經、膀胱經。
功效作用 祛風除溼,殺蟲止癢,活血消腫。屬殺蟲止癢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3~9克,鮮品15~24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主治鉤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頭蝨,面板溼疹,疥癬,風溼痺痛,經閉,痛經,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藥理研究 具有抗菌及驅腸蟲作用。抗瘧原蟲。
化學成分 本品含松香芹酮、土荊芥酮、土荊芥苷、丁反式桂皮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不宜多服、久服、空腹服,服前不宜用瀉藥。孕婦及有腎、心、肝功能不良或消化道潰瘍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小兒痘後脫痂:土荊芥全草,煎汁,外洗。(《青島中草藥手冊》) ②治下肢潰爛:土荊芥,水煎,洗患處。(《苗族藥物集》) ③治膽道蛔蟲病:土荊芥鮮葉6克,牡荊根、香薷各15克,鬼針草30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頭蝨:土荊芥,搗爛,加茶油敷。(《湖南藥物志》) ⑤治關節風溼痛:土荊芥鮮根15克。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溼疹:土荊芥鮮全草適量。水煎,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⑦治陰囊溼疹:土荊芥、烏蘞莓、山梗菜葉,各適量。搗爛,取汁塗或煎湯洗患處。(《福建藥物志》) ⑧治毒蛇咬傷:土荊芥鮮葉。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土荊皮
下一味中藥材: 大風子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