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ǎi há ké
藥材名稱 | 海蛤殼 |
藥材拼音 | hǎi há ké |
藥材別名 | 蛤殼、黃蛤、白利殼 |
英文名稱 | concha meretricis seu cyclinae |
功效分類 | 清化熱痰藥 |
藥用部分 | 簾蛤科動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L.的貝殼。 |
(動)植物形態 | 貝殼呈扇形或類圓形,背緣略呈三角形,腹緣呈圓弧形,殼頂突出,位於背面,稍靠前方。殼外面光滑,被有一層黃褐色光亮如漆皮的殼,同心生長紋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鋸齒狀或波紋狀褐色花紋,殼內面白色,邊緣無齒紋,前後緣有時略帶紫色,鉸合部較寬,右殼有主齒3個及前側齒2個,左殼有主齒3個及前側齒2個。 |
產地分佈 | 生於淺海泥沙中。遼寧至海南島沿海均有分佈。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捕撈,去肉取殼,洗淨曬乾。 |
藥材性狀 | 扇形或類圓形,背緣略呈三角形,腹緣呈圓弧形,長3~10厘米,寬2~8厘米。殼頂突出,稍靠前方。外表面光滑,黃褐色,同心狀生長紋清晰,背部常有鋸齒狀或波狀褐色花紋。內面乳白色,邊緣無齒紋。質堅硬,斷面有層紋。氣無,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鹹。歸肺經、肝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清肺、化痰、軟堅、利水、制酸、斂瘡。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清化熱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0~15克,煎服或人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填敷。用治痰熱咳嗽、癭瘤、痰核、脅痛、溼熱水腫、淋濁帶下、胃痛泛酸、臁瘡溼疹。 |
藥理研究 | 海蛤殼有抗腫瘤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齔外還有抗炎、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
化學成分 | 海蛤殼含碳酸鈣、殼角質、甲殼素等。經測試含鈣、鈉、鋁、鋇、鈷、鉻、銅、鐵、鎂、錳、磷、鍶、鋅等元素。 |
使用禁忌 | 氣虛有寒者不得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痰火咳嗽,面鼻發紅者:青黛(水飛淨)、蛤粉(新瓦煅)各9克。蜜丸指頭大。臨臥,噙化三丸。(《衛生鴻寶》青蛤丸) ②治火鬱肺脹,氣急息重:海蛤粉、青黛、瓜蔞仁、訶子皮、香附、半夏各30克。薑汁糊丸。薑湯下30丸。(《雜病源流犀燭》海青丸) ③治痰飲心痛:海蛤(燒為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瓜蔞仁(蒂穗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蔞內,乾溼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醫學綱目》) ④治下疳瘡並膿瘡:蛤粉、臘茶、苦參、密陀僧。為末。河水洗淨,臘豬油調敷。(《外科理例》) ⑤治陰汗:蛤粉、牡蠣粉等分。為細末。絹袋盛撲。(《古今醫統》珍珠散) ⑥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30克,芒硝15克。上搗羅為散。每服6克,雞子清調下。(《類證活人書》海蛤散) ⑦治血痢內熱:海蛤末蜜水調服9克,日二。(劉禹錫《傳信方》) ⑧治痰積瀉:海蛤粉30克,青黛9克,黃芩6克,神曲30克,留半煮丸梧桐子大。每二三十丸,白湯下。(《醫學入門》海青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