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ǐ bàn xià
藥材名稱 | 水半夏 |
藥材拼音 | shuǐ bàn xià |
藥材別名 | 土半夏、半夏、瘋狗薯、土田七 |
英文名稱 | rhizoma typhonii flagelliformis |
功效分類 | 溫化寒痰藥 |
藥用部分 | 天南星科植物鞭簷梨頭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ume.的塊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塊莖圓錐形或橢圓形,直徑1~2厘米,有多數細根。葉3~4,葉柄圓柱形,葉柄中部以下具寬鞘,基部鞘寬達1.5~2厘米;葉片長橢圓形、戟 狀披針形或箭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中裂片明顯較長大,側裂片小,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傾,長三角形;側脈4~5對,其中1對基出, 均上舉,背面不明顯,集合脈2條,外圈靠近邊緣,內圈與邊緣相距3~5毫米。花序柄長約12厘米,佛焰苞綠白色,卵圓形,簷部綠色至綠白色,披針形,常伸 長卷曲為長鞭狀,基部有稜,肉穗花序伸出,附屬體線形,淺黃色。漿果卵圓形。花期4~5月,果期6~8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水邊或低窪溼潤處。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11月採收,用石灰水浸泡24小時,用木棍攪拌去皮後,曬乾或烘乾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圓錐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5~1.5厘米,高0.8~3厘米。表面類白色至棕黃色,略有皺紋,殘留的外皮為黃白色至棕黃色,並有多數隱約可見的細小根痕,上端類圓形,有凸起(或平坦)的葉痕或芽痕,呈黃棕色至棕色,有的下端略尖。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毒,勿多嘗)。 |
性味歸經 | 味辛,性溫,有毒。歸肺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燥溼、化痰、止咳、消腫。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中的溫化寒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用治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外用鮮品治癰瘡癤腫、無名腫毒、毒蟲咬傷。 |
藥理研究 | 祛痰,止咳,鎮吐;抑制唾液分泌;有中樞抑制作用;抗氧化,瀉下等。 |
化學成分 | 尚含有機酸類、鞣質、水溶性生物鹼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燥咳及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溼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50克,白朮75克。上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素問病機保命集》) ②治溼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丹溪心法》) ③治痰飲咳嗽:大半夏500克,湯泡七次,曬乾,為細末,用生絹袋盛貯,於磁盆內用淨水洗,出去粗柤,將洗出半夏末,就於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曬乾,每半夏粉50克,入飛過細硃砂末5克,用生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薑湯下,食後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④治心下有支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⑤治肺胃虛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積,嘔逆噁心,涎唾稠粘,或積吐,粥藥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傷寒時氣,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昏瞶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涎聲,乾噦不止:陳皮(去白)、半夏(煮)各350克。上二件,銼為粗散,每服15克,生薑十片,水二盞,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留二服滓並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湯) ⑥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250克,茯芩15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⑦治胃反嘔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150克,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湯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⑧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⑨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幹,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薑湯下。(《摘元方》) ⑩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補缺肘後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