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白附子

bái fù zǐ

白附子
白附子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白附子
藥材拼音 bái fù zǐ
藥材別名 禹白附、牛奶白附、雞心白附、野慈菇、野半夏
英文名稱 rhizoma typhonii
功效分類 溫化寒痰藥
藥用部分 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塊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塊莖卵圓形,直徑2~5厘米。葉基生;葉柄肥大肉質,基部擴大成鞘,長20~40厘米;葉片大,戟狀箭形或卵狀寬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箭形,全緣或略呈波狀,側脈6~10對。花梗從塊莖處生出,肥厚,圓柱形,長8~15厘米,綠色,常帶紫色縱條斑點;肉穗花序頂生,佛焰苞上部展開,先端漸尖,下部筒狀;肉穗花序幾無梗,頂端具圓柱狀附屬器,紫色;花雌雄同株;雄花部分在上’長約1.5厘米,花葯2,頂端開裂;中部長約2.5厘米處著生中性花,雌花部分在下,長約1.5厘米;子房圓柱形,頂端近六角形,1室,通常具2~3個基生胚珠。漿果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產地分佈 生於林下或山澗陰溼地;也有栽培。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外皮,曬乾。
藥材性狀 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鬚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麻辣刺舌。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有毒。歸胃經、肝經。
功效作用 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臨床應用 一般炮製後用,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生品適量搗爛,敷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用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痺咽痛、破傷風;外治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藥理研究 現代研究證實,有抗結核桿菌的作用,其療效僅次於鏈黴素。有顯著抗凝血酶作用和鎮痛作用,還具有鎮靜、抗驚厥、抗炎、抑菌、催吐和刺激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內消旋肌醇、粘液質、蔗糖,可能尚有皂苷。還含膽鹼、尿嘧啶、琥珀酸、棕櫚酸、亞油酸、油酸、白附子凝集素、白附子膽鹼、三亞油酸及二棕櫚酸甘油酯等。
使用禁忌 血虛生風、內熱生驚及孕婦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口眼歪斜:制白附子12克,殭蠶、全蠍各9克。共為細末,分9包。每次1包,每日3次,黃酒送下。(《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偏、正頭痛,三叉神經痛:制白附子、白芷、豬牙皂角各30克。共為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③治腰腿痛,關節痛:制白附子4.5克,雞血藤12克,牛膝9克,獨活9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④治疔腫癰疽:白附子根研末,用醋、酒調塗。(《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療瘰癧:白附子球莖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
上一味中藥材: 芥子
下一味中藥材: 水半夏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