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dōng
藥材名稱 | 天冬 |
藥材拼音 | tiān dōng |
藥材別名 | 天門冬、小葉青、三百棒、大當門根 |
英文名稱 | asparagus fern |
功效分類 | 清虛熱藥 補陰藥 |
藥用部分 | 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無毛。塊根肉質,在中部及近末端呈紡錘狀膨大。莖不能直立,分枝具稜或狹翅;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於中脈龍骨狀而略呈銳三角形、鐮刀狀,退化;葉成鱗片狀,頂端長尖,基部有木質倒生刺,刺在分枝上較短或不明顯。花通常2朵腋生,單性,雌雄異株,淡綠色;雄花花被片6,雄蕊稍短於花被,花絲不貼生於花被片上,花葯卵形;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具1粒種子。花期5~7月,果期8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陰溼的山野林邊、山坡草叢中或丘陵地帶灌木叢中,也有栽培。分佈於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冬季採挖,洗淨,除去莖基和鬚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淨,乾燥。 |
藥材性狀 | 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苦。歸肺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養陰潤燥、潤肺生津。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煎湯服。用治肺熱乾咳、頓咳痰黏、咽乾口渴、腸燥便秘。 |
藥理研究 | 臨床上用治乳房腫瘤、擴張子宮頸以及子宮出血。抗菌,殺滅孑孓,抗腫瘤。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苷類、皂苷及其苷元、氨基酸、糖類等化學成分。含天冬素、5-甲氧基-甲基糠醛、葡萄糖、果糖、β-谷甾醇、黏液質以及甾體皂苷類。動物試驗表明,水煎劑有抑菌、鎮咳、抗腫瘤和殺蟲作用。 |
使用禁忌 | 虛寒洩瀉及風寒咳嗽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天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上兩味熬膏,煉白蜜收,不時含熱咽之。(《張氏醫通》二冬膏) ②治女子白帶:天冬搗汁,井水調服。(《普濟方》) ③催乳:天冬60克。燉肉服。(《雲南中草藥》) ④治心煩:天冬、麥冬各15克,水楊柳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天冬、麥冬、板藍根、桔梗、山豆根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