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 huáng lián
藥材名稱 | 胡黃連 |
藥材拼音 | hú huáng lián |
藥材別名 | 胡連、割孤露澤 |
英文名稱 | rhizoma picrorhizae |
功效分類 | 清虛熱藥 |
藥用部分 | 玄參科植物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乾燥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4~12厘米。根莖粗達1厘米,根自節上生出。葉柄短,葉匙形或卵形,長3~6厘米,乾燥後變黑色,基部下延,邊緣有鋸齒或重鋸齒。花葶有棕色腺毛,穗狀花序長1~2厘米,花梗長2~3毫米,花萼長4~6毫米,果時達1厘米,萼裂片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花冠暗紫色,長8~10毫米,外表面被毛,花冠下唇片約為上唇片的1/2,3裂,側裂片頂端2或3小齒,上唇片鉤狀,頂端下凹。花絲無毛,前對花絲長約7毫米,後對花絲長約4毫米。子房長1~1.2毫米。花柱長為子房的5~6倍。蒴果狹卵圓形,長8~10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3600~4400米的高寒地區的岩石上及石堆或草地。分佈於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乾。 |
藥材性狀 | 呈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2厘米,直徑0.3~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歸肝經、胃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退虛熱,除疳熱,清溼熱。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虛熱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用治骨蒸潮熱,小兒疳熱,溼熱瀉痢,黃疸尿赤,痔瘡腫痛。 |
藥理研究 | 具有保肝利膽、抗真菌作用;抗糖尿病活性;降血脂;抑制鹽酸-乙醇誘導的大鼠胃潰瘍;抗腫瘤;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
化學成分 | 胡黃連根莖中含有環烯醚萜糖甙,另含胡黃連苷Ⅰ、胡黃連苷Ⅱ、桃葉珊瑚苷、巖白菜素、11- 0-(4’-甲氧基沒食子醯基)-巖白菜素、雲杉苷等。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骨蒸勞氣煩熱,四肢無力,夜臥虛汗,唇口乾焦,面無血色,日漸贏瘦:胡黃連60克,柴胡(去苗)60克,鱉甲(生用)60克。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用生薑酒調3克。每日早晨、日午、臨臥各一服。(《聖惠方》三聖散) ②治癰腫瘡腫,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胡黃連、穿山甲(燒存性)等分為末。以茶或雞子清調塗。(《易簡方》) ③治旋耳瘡:胡黃連研細末,麻油調搽。(《外科證治全書》) ④治口糜:胡黃連1.5克,細辛、胡黃連各9克,藿香3克。上四味為末,每用1.5克,幹摻口內,漱千漱吐之。(《衛生寶鑑》胡黃連散) ⑤治血痢:胡黃連、烏梅肉、灶下土,上等分為末,臘茶清調下,空心溫服。(《普濟方》黃連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