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海參

hǎi shēn

海參
海參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海參
藥材拼音 hǎi shēn
藥材別名 遼參、海男子
英文名稱 trepang
功效分類 補血藥
藥用部分 刺參科刺參屬動物刺參Aposticopus japoniciLs Selenka、綠刺參Stichopus chloronotus Brandt、花刺參S. variegatus Sermper(去內臟)的全體。
(動)植物形態 刺參:體呈圓柱狀,一般長20~40厘米,寬3~6厘米,背面隆起,具4~6行圓錐形大小不等的肉刺,腹面管足較密,排成不規則的縱帶。口在前端,後端為肛門。口偏於腹面,周圍具蝰狀觸手20個。口背有一乳突,生殖孔即位於孔突處。皮內的骨片主要為桌形體,幼小個體的桌形體塔部細而高,底盤較大,周緣平滑,老年個體的桌形體塔部變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盤。產卵季節在5月底至7月初。生活時體色通常為慄褐色,亦有綠色、黃褐色、灰白色等,隨生境不同而異。   綠刺參:體呈四方柱形,一般長達30厘米以上,沿身體的邊稜,各有兩行互動排列的圓錐形肉刺。腹面管足較多,排列成3縱帶,中央帶較寬。口稍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淺層皮內的骨片,主要是略成方形的桌形體,上方稍向外擴張,頂上有小齒8~12個,最多可達16個;下方底盤小,有穿孔4~8個。深層皮內的骨片為小形的C形體。生活時體色為深綠色或墨綠色,肉刺頂端為橙黃色或橙紅色,觸手基部為灰白色,管足為黑灰色。   花刺參:體稍呈四方柱形,一般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95厘米。背面散生多數圓錐形和排列不規則的肉刺。腹面管足排列成3縱帶,中央帶較寬。觸手20個。皮的骨片:第一種為桌形體,塔部頂端具12個向外擴張的小齒,它的底盤小,略帶方形,中央常有4個大孔,周圍有4個或4個以上的小孔;底盤較大的桌形體,其周圍小孔也較多。第二種骨片是大小不等的C形體。第三種似為數個C形體連線組成的花紋樣體。生活時體色變異很大,多為橄欖綠灰色,並間有灰黃、淺褐及濃綠等色的斑點或斑紋,肉刺末端有的帶紅色。產卵季節在6月下旬。
產地分佈 刺參:多棲息於水深3~15米的淺海中,喜波流靜穩、海藻繁茂的岩礁底或細沙泥底。我國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沿岸淺海。現已人工繁殖進行放養。綠刺參:棲息於長有海藻的珊瑚砂上或珊瑚礁裡邊;或在被海水所沖刷的潟湖內。我國分佈於海南南部及西沙群島。花刺參:多棲息於潮間帶珊瑚礁旁或岩石下,大形個體多在海水較深處。我國分佈於海南及雷州半島、西沙群島等沿岸淺海。
採收加工 潛水員下水捕撈多在春、秋季,也可以拖網捕撈,但對資源破壞大,多禁用。捕後除去內臟,洗淨腔內泥沙、血汙,在鹽水中煮約1小時,撈起放冷。經曝曬或烘焙至八九成千時,再加入蓬葉汁中略煮,至顏色轉黑時取出曬乾。有鹹腥味。
藥材性狀 藥材呈圓柱形、四方柱形,兩端稍細。體分背腹兩面。背面隆起,有4~6行圓錐狀的肉刺。腹面較平坦,密集有小突起,末端有吸盤,口周圍有20個觸手。有的缺少,皺縮。肛門位於體後且稍偏於背面。體黑色、紫黑色、灰黑色、灰褐色、淺黃色或黃褐色。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鹹。歸腎經、肺經。
功效作用 補腎益精,養血潤燥,止血。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血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煮食,用量15~30克;入丸、散,用量9~15克。外用:研末敷。主治精血虧損,虛弱勞怯,陽痿,夢遺,小便頻數,腸燥便秘,肺虛咳嗽咯血,腸風便血,外傷出血。
藥理研究 1.刺參提取液對體外培養人胃癌MGC-B01、人肝癌BEL-7402、肺腺癌SPC-A均有抑制作用,但對正常細胞無明顯影響。2.刺參提取液和刺參多糖均可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具有抗凝血作用。3.刺參提取液1毫升的鎮痛作用約相當嗎啡1毫克的鎮痛效果。4.海參素對兔大動脈呈現依賴於濃度的持續性收縮作用。5.花刺參醇提取物體外對鼻咽癌(NPC)患者T調節細胞亞群的T4和T8細胞均有明顯的誘導和啟用作用。6.抗真菌作用:海參毒素對星狀髮癬菌、白念珠菌等真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7.抗放射性損傷:刺參酸性黏多糖有防治急性放射性損傷作用,並可明顯促進實驗動物造血功能的恢復。
化學成分 刺參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鎂、硒以及維生素B₁、B₂等。綠刺參含有18種氨基酸、牛璜酸、硫痠軟骨素等成分。花刺參含有海參素、海參皂苷、酸性黏多糖、甾醇、本萜醇、β-胡蘿蔔素、海膽酮、蝦青素、玉米黃質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虛不運、外邪未盡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體虛軟,小便多:(海參)幹品30克,水浸軟,和豬瘦肉或雞一起燉或煲湯服。(《廣西藥用動物》) ②治糖尿病:海參3個,雞蛋1個,豬胰1個,地膚子與向日葵杆芯各6克。把前三味蒸熟,再加後二味的水煎液共煮內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③治虛火燥結:海參、木耳(切爛)。入豬大腸煮食。(《食物考》) ④治高血壓病,血管硬化:海參30克,冰糖適量。煮爛,每日空腹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上一味中藥材: 白首烏
下一味中藥材: 熟地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