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óng shù yè
藥材名稱 | 榕樹葉 |
藥材拼音 | róng shù yè |
藥材別名 | 小葉榕、細葉榕、落地金錢 |
英文名稱 | banyan leaves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桑科植物榕樹Ficus microcarpa Linn.F.的葉。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大喬木,全株無毛,樹冠擴大成傘狀;樹皮具白乳汁;大枝生氣根,下垂及地後可發展成支柱根。葉互生,革質或略帶肉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頂端近短尖,鈍頭,基部鈍或近楔形,全緣;基出脈3條,側脈纖細,每邊有5~6條;托葉披針形。隱頭花序,單生或成對著生於葉腋內,或生於無葉老枝上,成熟時球形,紅色或黃色,基部附有闊卵形的宿存苞片,總梗極短或無。 |
產地分佈 | 栽培於村邊、庭院、道旁,亦野生於低海拔的疏林中。分佈於廣東及我國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各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可採收。除去樹枝,取淨葉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本品捲縮成筒狀或不規則狀,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橢圓形或倒卵形;黃褐色或褐綠色;先端鈍,短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尖,全緣。兩面光滑;基出脈3條,主脈腹面微突,背面突起,側脈纖細,在背面較明顯。革質。體輕,稍韌。氣微,味苦、澀。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微苦、澀。歸肺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祛溼、止咳化痰、活血散瘀、祛風止癢。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用治感冒高熱、溼熱瀉痢、痰多咳嗽、跌打瘀腫、溼疹、痔瘡。 |
藥理研究 |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榕樹葉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種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對某些耐藥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榕樹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炎症反應,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對關節炎、腸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抗氧化作用:榕樹葉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可以清除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對預防老化、心腦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抗過敏作用:榕樹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過敏作用,可以抑制過敏原的釋放和過敏反應的發生,對過敏性鼻炎、溼疹等過敏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利尿作用:榕樹葉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促進尿液的排出,有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和毒素,對腎炎、水腫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三萜皂苷、黃酮苷、酸性樹脂、鞣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抗菌、止血作用。 |
使用禁忌 | 麻風患者忌用,否則面板之結節更形表露。 |
配伍藥方 | 榕樹葉治療溼疹:取適量榕樹葉,洗淨後搗碎,加入適量的溫水,攪拌均勻,然後用紗布或棉布蘸取藥液,敷在患處。每天使用數次,可緩解溼疹症狀。 榕樹葉治療口腔潰瘍:將榕樹葉洗淨後,用開水焯水一下,然後搗爛,將榕樹葉糊敷在口腔潰瘍處,每天使用數次,可加速潰瘍癒合。 榕樹葉治療痔瘡:將榕樹葉洗淨後,搗爛成泥狀,然後用紗布包裹住,敷在患處,每天使用數次,可緩解痔瘡症狀。 榕樹葉治療蚊蟲叮咬:將榕樹葉洗淨後,搗碎,然後將榕樹葉敷在叮咬處,可緩解癢痛感。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