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十表·十二諸侯年表

十二諸侯年表原文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絪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於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表略)

十二諸侯年表譯文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牒》這些古籍的時候,每每讀到周厲王時,都合書感嘆萬分說:“哎,周朝至厲王衰敗,師摯早有預見,但還是無能為力,商紂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時候箕子也同樣嘆息."周道頹廢,人(孔子)作《關雎》以男女情愛昭示仁義道德,但是還是被貪婪和虛妄侵蝕。詩人作《鹿鳴》譏刺。厲王是最不喜歡別人說他的過失的人,三公九卿懼怕誅滅而作禍生亂。厲王只好出京師逃到彘(zhi)這個地方避禍,禍亂從京師爆發,京師就由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年號共和)。這以後各諸侯以強凌弱;相互殺伐;動用軍隊根本就不用請示天子。挾持王室征討攻伐(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充當諸侯盟主者,政令均出自五霸(齊、楚、晉、秦、宋)諸侯橫行霸道,驕奢淫慾,行為不軌,置法度而不顧;亂臣賊子層出不窮。齊;晉;秦;楚在周建立的時候均是微不足道的小諸侯,封邑大者方圓百餘里,小者方圓五十里。而晉依仗三河之險;齊背靠東海;楚盤踞長江淮河之間;秦擁雍州險要。他們在周的四方興起,充當各方霸主。當初文王;武王褒封的大諸侯攝於他們的武力而從服於他們,所以孔子彰顯王道,遊說於七十餘諸侯國君,卻沒有一個聽他的主張。於是孔子西行到周王室之地考察,討論史籍記載和以前的舊聞,然後回到魯國編撰《春秋》。上至魯隱公,下至魯哀公獵獲麒麟的年份。簡約文字,精煉語句;刪除繁冗以定修史的意義和理法,以至王道齊備,人事周全。他有七十多個高徒憑口述而領會《春秋》要義,因為《春秋》禮有譏諷;譴責;抑揚;褒獎;忌諱之言語而不便於書寫示眾。魯國君子左丘明害怕眾弟子各持己見,各以所解,以至尚失孔子本意所以依照孔子《春秋》論述詳盡真實的記錄成書,編撰成《左氏春秋》。鐸椒任楚威王太傅,由於楚王不能全面理解《春秋》要義,他便抄摘其中關於國家興衰成敗的地方輯合成四十章名為《鐸氏微》。趙孝成王時候,虞卿上採《春秋》,下看近代各國形勢也編輯成八篇,是為《虞氏春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的相國,也上看前代古史,刪減補合《春秋》彙集當時六國局勢,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而成《呂氏春秋》。至於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等人往往抄摘《春秋》言論著書立說,這樣的人事很多酒不一一列舉,漢代丞相張蒼根據《春秋》編制曆法。上大夫董仲舒推論《春秋》著作了不少文章。

  太史公說:儒家擷取其要義,辯論家取其雅詞;都忽略其前後貫通的歷史過程。曆法家只取其年月記載,術數方士只要神意氣韻;牒譜家世系稱頌雅號;他們都是片面的攝取,要從他們的抄錄裡瞭解全面的歷史和要義是非常困難的。於是我就編寫《十二諸侯世系年表》,從共和到孔子辭世。列表反映《春秋》《國語》之要旨,學者所注意的興盛衰敗主要檔案都抄錄在這一篇中,為那些研究古文的人刪繁留要。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