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羔裘

諷刺詩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雨無正
下一篇詩文: 羔裘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你身著羔皮禮服豹紋袖飾,竟然對我們如此大模大樣。難道你就這樣目中無人嗎?我們可是看在老交情份上。
你身著羔皮禮服豹紋袖飾,竟對我們一副傲慢的模樣。難道你就這樣目中無人嗎?我們可是看在老朋友份上。

註釋
羔裘:羊皮襖。羔:羊之小者。
袪(qū):袖口,豹祛即鑲著豹皮的袖口。
自我人:對我們。自,對;我人,我等人。居(jù )居:即“倨倨”,傲慢無禮。
維:惟,只。子:你。故:指愛。或作故舊,也通。
褎(xiù):同“袖”,衣袖口。
究究:心懷惡意不可親近的樣子,指態度傲慢。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33-23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30-231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羔裘》,刺時也,晉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從該詩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寫來看,所寫的是當時的一位卿大夫。也有人認為這是一位婦女責備丈夫或情人的詩,還有人認為是貴族婢妾反抗主人的詩。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33-23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30-231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此詩兩章,脈絡極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極寫卿大夫的服飾之威和對故舊的侮慢之態;後二句則透過自問自答,表現了原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憤不平的情緒,而詩句的語氣顯得“怨而不怒”,很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

  此詩一開頭,描述了卿大夫的服飾,可見,這位卿大夫是一位政治新秀,剛剛步入了從政的圈子。但他很不低調,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一種強烈的優越感立馬就顯出來了:“自我人居居。”活畫出衣服傲慢無禮的神情。但他的故舊老友,雖然沒有他的官階高,但一點也不氣餒,顯示出很強的個性。

  從結構上來看,此詩顯得十分簡單,藝術上也沒有太多的特色,比較明顯的也就是反覆吟詠、反覆唱嘆、迴環往復的手法。這種手法實際上在《詩經》中已相當普遍,有著民歌民謠的風味,從這也正說明了《詩經》與民歌之間的密切關係。

  此外,該詩中所用的設問和作答的形式,在《詩經》中也時而可見。這種修辭方法作為諷刺或表現一種強烈的情緒是很合適的。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33-23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30-231

展開↧
詩文作者
詩經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30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