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亥年殘秋偶作

魯迅 〔近現代〕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採桑子·彭浪磯
下一篇詩文: 登餘幹古縣城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已驚駭這肅殺寒秋來臨大地,怎敢違心地用筆去讚美春天的溫暖呢?
我置身於廣漠的人世間百感交集,在華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員竟然紛紛逃離。
衰年欲隱居江湖卻無處可歸,夢裡像飛上高天卻由雲空墜落渾身寒慄。
伸直身子想要傾聽夜晚的雞鳴聲,卻是寂然無聲,起身望天只見星斗已呈橫斜(天快亮樣子)。

註釋
亥年:乙亥年,即1935年。殘秋:秋末冬初時。
秋肅:秋天的肅殺之氣,使草木凋零。
春溫:春天的溫暖。
塵海:廣大的人世。
蒼茫:廣遠迷茫。
沉百感:沉指深沉,言百感交集。
金風:秋風。
走千官:無數官員在逃跑,指國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員從河北省撤走。
菰(gū)蒲:菰、蒲,都是水草。
菰蒲盡:表示老了無處可歸。
空雲:空中雲裡,高處不勝寒,所以感到齒髮寒冷。
竦(sǒng)聽:伸直身子傾聽。
荒雞:夜裡啼的雞。《晉書·祖逖傳》:“逖與司空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闃(qù)寂:靜寂。
星斗:指北斗七星。
闌(lán)幹:橫斜的樣子。北斗橫斜,指天快亮了。《古樂府·善哉行》:“月落參橫,北斗闌干。”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七月》:“曉風何拂拂,北斗光闌干。”

參考資料:

1、喬正康 .語文(第四冊)(文學作品閱讀與賞析):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59頁

2、張盛如 康錦屏.魯迅名篇分類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928-929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作於1935年12月5日,是作者魯迅贈與好友許壽裳的。許壽裳在1936年的《懷舊》中記載了這首詩的具體創作背景,他說:“去年我備了一張宣紙,請他(魯迅)寫些舊作,不拘文言或白話,到今年七月一日,我們見面,他說去年的紙,已經寫就,時正病臥在床,便命景宋檢出結我,是一首《亥年殘秋偶作》。”

  毛澤東主席領導的紅軍長征,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當時,魯迅和茅盾共同去電祝賀,說:“中國和人類的未來,都寄託在你們身上。”這詩就是為了表達中國的希望完全寄託在黨領導的革命上的意願而作。

參考資料:

1、喬正康 .語文(第四冊)(文學作品閱讀與賞析):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59頁

2、吳中傑.吳中傑點評魯迅詩歌散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50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是作者贈與好友許壽裳。詩的首聯寫作者所處環境之艱險,恐怖之驚人;頷聯言心情之抑鬱,國事之蜩螗;頸聯狀生死之無地,心境之寒慄;尾聯雖言“聞雞起舞”而不能,一但終見北斗闌干,曙色冉冉。全詩風格沉鬱,感情深沉,意境宏遠,對仗工整,詞句凝練。

  首聯“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一語雙關,既概括了節令和時局的肅殺、嚴峻氣氛,又表露出憂鬱的情懷。這和魯迅一貫不媚悅權勢,正視現實黑暗,以“梟鳴”報告“大不吉利的事”的態度是一致的。首句“曾驚”一詞,含有不自今年始的意思,他曾寫過“中夜雞鳴風雨集,起然菸捲覺新涼”等“驚秋”詩句。

  中間四句具體寫“殘秋”情景。

  頷聯“塵海蒼茫沈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此聯半是抒情半是敘事。詩句中的“沈百感”,與杜甫“撫事煎百慮”的詩意相近。“金風”句憤怒指斥了南京政府將幾十萬中央軍撤離河北的罪行。其中“走千官”一語,是反其意活用唐朝詩人岑參的詩句“玉階仙仗擁千官”;岑詩是贊群臣早朝的盛況,魯迅將“擁千官”改換一字,諷刺意味十足。

  頸聯“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進一步抒發心境之憂。此聯馳騁想像,以上下求索而不可得,比喻時局極為艱險。這是魯迅所寫詩句‘‘澤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離騷”、“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等寓意的相承和發展。

  尾聯“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首句是反其意用晉朝人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形容國統區萬馬齊喑的狀況。這是魯迅的親身感受:“周圍像死一般寂靜”,“鄰人十去其六七,入夜闃寂,如居鄉村。”與去年“中夜雞鳴”的氣氛和心境不同。次句忽轉“亮色”,表現了作者魯迅對中國前景的樂觀預見,因為他深信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

  這首詩即充滿對國破民艱的憂鬱,又含有對未來的希望,可喻為現代“離騷”。其藝術技巧也十分精湛,如:詩題與詩意的絕妙契合;比喻、借代、對仗等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用字的精當傳神,“驚”、“沉”、“走”、“盡”、“偏”等詞,都是富有情采的“詩眼”。此外,平仄既守格律又不拘泥格律。

參考資料:
1、張盛如 康錦屏.魯迅名篇分類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928-929頁
展開↧
詩文作者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4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