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登餘幹古縣城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亥年殘秋偶作
下一篇詩文: 贈從弟·其三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抬頭望去,孤城已好像和白雲連在一起,多年以來,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信江西畔,荒涼孤寂。
當年的官舍已被秋草淹沒,空空如洗;城牆上的城垛尚在,見一聲聲烏鴉的啼叫從曠野響起。
站在城頭眺望,平沙遼遠渺渺使人迷茫,落日西垂,漸漸地快與城上的遊客在同一高度上了。
只有無知的鳥兒不懂歷史變遷和國勢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陽溪水上飛來飛去。

註釋
餘(yú)幹:唐代饒州餘幹,即今江西省餘干縣。餘,即餘。
孤城:餘幹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稱“孤城”。
楚水:淮水,這裡指信江。餘幹古城原在餘江、漢江西北。
女牆:城牆上的城垛。
亭亭:高聳的樣子。
陵谷變:山陵變成深谷,深谷變成高山。因餘幹縣城後從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說“陵谷變”。
弋(yì)陽溪:弋陽與餘幹相連的一條小溪,在信江中游。

參考資料:

1、焦文彬.大曆十才子詩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49

2、袁運.唐宋名詩新譯(下):南海出版公司,1992:383-384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劉長卿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餘幹,詩人被貶謫,是由於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汙濁。劉長卿途經餘幹之時,又剛剛經過軍閥戰亂,觸處都見戰爭創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故而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俞平伯.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455-456

2、李倩.唐詩鑑賞大全集(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254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這是一首山水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所描繪的山水是歷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涼古城,無可賞心悅目,並非欣賞物件,而只是詩人思想的例證,感情的寄託,引人沉思感傷,緬懷歷史,鑑照現實。所以這詩不但在處理題材中有虛構和想象,而且在詩的結構上也突出於表現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詩人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導人們登臨這高險荒涼的古城、空城、荒城、指點人們注意那些足以引為鑑戒的歷史遺蹟,激發人們感情上共鳴,促使人們思想上深省。

  首聯扣題,開篇即點明詩人登上餘幹古縣城後看到的景象:餘幹古縣城地勢較高。周圍又沒有其他城鄉相連,因被廢棄又無人居住,儼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頭望去,已好像和白雲連在一起,多年以來,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涼而孤獨。首句中詩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視角已轉為憑樓遠眺,詩人不動聲色地寫出了自己位置的轉移:不論是“與白雲齊”還是“萬古荒涼”,都帶有誇張的意味,意在表現餘幹縣城被拋棄後的沉寂和冷落。這既是客觀意象的反映,同時也含有詩人自己的感情。

  首聯寫的是古城全景,頷聯中視角轉入城內。詩人先寫“官舍”,這昔日繁華的地方如今雜草叢生,被越來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來;隨後再寫“女牆”,城牆還在,可是巡防的將士已經不見蹤影,到了夜甲。城樓上看不到守夜人點亮的火光,只能聽見一聲聲烏鴉的啼叫從曠野響起。“已空”對應“猶在”,物是人非之感頓生。“秋草”與“夜烏”兩個帶有冷色調的意象,承接首聯中的‘’荒涼”一詞,把古縣城的殘破和冷清刻畫得淋漓盡致。

  視角再次轉移,詩人在頸聯中著意描寫城外的景象。站在城頭向遠處眺望,只能看見茫茫的沙地,大風驟起,捲起遮天蔽日的黃沙,向著天邊無盡處卷席而去;此時正是黃昏時分,落日西垂,漸漸地快與城上的遊客在同一高度上了。縣城周圍,理應是村舍農田,而詩中卻盡是茫茫“平沙”;再者,縣城治所雖然遷移,不該導致所有百姓隨之搬遷,可這裡的人卻紛紛選擇了離開了。聯絡當時背景,安史之亂已經持續了七年之久,戰區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縣自然也會受到戰爭的影響,趁亂而起的諸侯、盜寇,無不成了魚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舉國上下,為了保命,為了生存,人民莫不紛紛遷徙,背井離鄉。頸聯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觀,又暗含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只有無知的鳥兒不懂歷史變遷和國勢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陽溪水上飛來飛去。尾聯化用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詩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十月之交》旨在透過寫周幽王時期發生的日食以及後來一系列“百川沸騰,山冢崒崩”的自然災難,以對當時西周統治者寵信小人、政治腐敗的現狀提出警告。劉長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這首詩裡,看似閒筆,實際上是委婉地對當時的唐朝統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勸誡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從形式美學上看,這首詩歌在結構上呈現出了一種內在的美學對稱。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形成了詩歌畫面的近景與遠景,色彩與聲響。首尾兩聯各用一個主語,句式相似,對應工穩。巧妙的詩歌結構不僅保持了詩歌形式上的對稱之美,更形成了詩歌音律節奏的和諧變化。特別是首尾兩聯語意綿密,上下勾連,一氣不斷,更是產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聯迫促,如異峰突起,強化了孤城的萬古荒涼,給讀者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與感覺震撼效果。尾聯低緩,便於詩人悲痛壓抑情感的抒發,有如幽谷哀箏,幽恨綿長。詩歌就在結構的統攝之下,不為篇幅所窘,不為法度所限,於嚴格的體式中,氣韻飛動,神思飛揚。使這座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餘幹縣城,不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詩人心靈的荒城。無怪乎前人評說劉長卿“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此詩能寫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涼,且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正是詩人“煉飾”功夫所至。

參考資料:

1、俞平伯.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455-456

2、李倩.唐詩鑑賞大全集(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254

展開↧
詩文作者
劉長卿
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於公元709-725年間,逝於786-790年年間。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52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