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習
生活服務
實用計算
健康生活
站長工具
休閒娛樂
首頁
教育學習
生活服務
實用計算
健康生活
站長工具
休閒娛樂
查詢
孟子
先秦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2篇詩文>>前往檢視
補充糾錯
軼事典故
補充糾錯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孟子受教
《韓詩外傳》載: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
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也不敢提起休妻的事了。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笑百步同樣道理。”
一曝十寒
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地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接著,他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弈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總盼望有天鵝飛來,以射鵝為樂。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後人將孟子所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後世紀念
補充糾錯
紀念設施
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守兗州後,尋訪孟子墓於鄒縣城東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建立孟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紱及鄉人出資將孟廟遷於鄒縣城南。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展和維修,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達到現規模。
孟廟佔地2.4萬平方米,南北呈長方形,前後五進院落,前有欞星門、亞聖廟石坊、泰山氣象門;自第三進院落分左、中、右三路,中有承聖門、亞聖殿、寢殿;東有啟賢門、啟聖殿、啟聖寢殿;西有致敬門、致嚴堂、祧祖祠、焚帛池。廟內有歷代碑刻270餘塊,古樹名木300餘株,古人謂之是“古木參天繞古祠”“滿地豐碑滿壁詩”。 [19]
先師廟
“先師廟”也稱“孟軻廟”,位於孟軻東村。據傳,孟子在遊說各國期間,從齊國到魏國,途經干城(今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孟軻鄉孟軻村)被大雨所阻。當時孟子聲望頗高,一時間奔走相告,轟動全村。孟子住處門庭若市,登門求教者絡繹不絕。孟子見此人如此好施樂道,決定留下講學數日。干城人也以此為榮,於是就在孟子講學的地方建“先師廟”,把村名改為孟軻以示紀念。
清嘉慶六年 (1801),開州(今濮陽)知州張極重修孟軻廟,併為“大賢名不可名村”,將孟軻村改為大賢店。1958年廟毀。1981年複名孟軻村至今。孟廟,又稱亞聖廟,為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亞聖殿為孟廟的主體建築,大殿正面重簷之間高懸一匾,上書“亞聖殿”楷書貼金大字。正中門額上掛“道闡尼山”橫匾一塊。殿內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正面兩柱掛以一副巨型抱柱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切同禹顏。”對聯和門匾都是清代乾隆手書。東側神龕雍正皇帝手書“守先待後”的金匾一塊。山東又稱為孔孟之鄉。
七篇貽矩
山東鄒城孟府大堂簷下正中懸掛著“七篇貽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貽”是贈給的意思;“貽矩”指《孟子》七篇給天下人為人處世的規矩。
紀念郵票
2000年11月11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古代思想家》郵票一套六枚。其中,第二枚為古代思想家孟子郵票,面值80分。
人物生平
補充糾錯
早年受教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孔伋,孔子之孫)之門人”;孟子沒有講他的老師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朱熹雲:“私,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 [5] 而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的父親孔鯉(孔子的兒子)生卒年以及魯繆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進行推算,孟子受業於子思是難以成立的。由此看來,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較為妥貼。
趙岐《孟子題辭》認為“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
遊說齊宋
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遊歷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準確,只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弟子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年間(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當時匡章揹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齊威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說,只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
回鄒赴滕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衝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說,這就像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他認為人民有了固定產業收入,才有穩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後,還必須對之進行“人倫”的教化。“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畢戰詢問井田制的情況。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接著講了一遍井田制。最後說,我說的是大概情況,您和您的國君參照著去做吧。
農家許行從楚國趕到滕國來。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壓迫;主張實物交易,物品在數量、重量上相等的,價格相同。孟子抓住許行以小農的平均主義思想否定社會分工這一弱點,大講“物之不齊”的道理,並以“勞心”“勞力”的劃分來論證剝削制度、階級壓迫的“合理性”。
奔赴魏國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當時梁魏屢敗於他國,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於民的辦法。他說,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齊、秦、楚的具體辦法,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當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
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說他不像個國君。這時,齊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離開魏國又到了齊國。
二度奔齊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遊齊國,受到禮遇。齊宣王見到孟子就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圖謀霸業;孟子的政治主張卻是效法“先王”,實行“仁政”。他講的“保民而王”、“制民之產”的道理,雖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長久利益,但並非“富國強兵”的當務之急,從而被看成“守舊術,不知世務”。
燕王噲因讓國給燕相子之,引起燕國內亂。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齊宣王對孟子說:“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說:“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宣王不聽,“燕人畔”,宣王后悔說:“吾甚慙於孟子。”
孟子對齊宣王的進言很多,並未見用。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這一點,便準備回鄉。齊宣王派人告訴孟子:“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這實際上是把孟子當作一塊招牌,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
《公孫丑》下記載,孟子離開齊國,在齊的邊境晝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遲緩?”他說:“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又有人說:“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樣子。”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我何為不豫哉?”他以歷史迴圈理論的觀點認為將要有“王者”興起,來統一天下。他寄希望於齊宣王,企望在齊國有所作為,但願望落空了,只得離開齊國。
再遊宋國
齊楚曾經有合縱之約。秦使張儀以土地之利誘騙楚懷王與齊絕交。楚齊已經斷交,楚也發覺見欺。公元前312年,楚大發兵與秦戰,兩次大敗於秦。
當秦楚正要交戰的時刻,孟子從齊國到宋國去,在石丘遇到宋牼。《告子下》記,宋牼聽到秦楚要打仗,準備去說秦、楚罷兵。孟子問宋牼用什麼宗旨去說秦、楚。宋牼說:“我將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對言“利”,主張講“仁義”。他說:“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終(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說:“先王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孟子再遊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滕文公》下記載,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於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去宋赴魯
不久,孟子便離開宋國到了魯國。這時候正是魯平公將要使孟子的弟子樂正子為政。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樂正子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說:“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這時已經六十幾歲,便回到老家鄒國,不再出遊了。
講學著書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在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
同年代作者
曾參
孟子
伯夷
秦無名氏
莊周
詩經
列子
荊軻
先秦無名
李耳
老子
李斯
熱門作者
李浩弼
林亮功
蘇軾
李煥
王午
李清照
古成之
黃燮
呂昌明
陳東之
文休承
吳淑虎
分享連結
熱門工具排行榜
SEO超級外鏈工具
實用網站
漢字筆順
中草藥大全
漢語字典
歌詞大全
Html表格生成器
線上組詞
漢語詞典
生活常識
十萬個為什麼大全
擇吉黃曆
造句大全
性交姿勢大全
車險計算器
金剛經
古詩文大全
近義詞大全
英語單詞大全
必應推送工具
笑話大全
黃帝內經
讀心術
成語大全
補充糾錯
郵箱: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