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油餅“蟻群”

[ 現代故事 ]
  闖上海

  趙林1966年出生在安徽六安縣椿樹鎮的一個普通農家,在姊妹中排行老四。15歲時,趙林得了過敏性紫癜,便輟了學。家裡沒錢治病,趙林只好在家吃激素,只有症狀很厲害時才到醫院治病。

一直到19歲,如花的年紀,她的病才好起來,而此時她的身材已被激素催得像只皮球。

  痊癒後的趙林很想再回學校讀書,可父母覺得她看病花了不少錢,加上年齡也大了,讓她幫家裡幹活,趙林就絕了復學的心。

  輟學前,趙林還是班裡的語文課代表,夢想著將來能成為一名作家。輟學後的日子枯燥而又艱辛,她就用看書、寫字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

  有一次,姐姐送給趙林一條新褲子,她很喜歡,村裡一位小姐妹也很喜歡,趙林便以8塊錢的價格賣給了她,然後到縣城買來兩本詩集。鄉親們知道了覺得不可思議,但趙林覺得值,那兩本書帶來的快樂是穿新褲子不能比的。

  22歲那年,趙林和鄰村的一個男青年結了婚。但丈夫整天打罵她,公婆也因為她生了個女兒沒給過她好臉色。婚姻的不幸、艱辛的生活,讓趙林幾乎窒息,她做夢都想走出那個閉著眼就能畫出模樣的村莊。

  有一次,有個姐妹告訴她,上海是個好地方,那裡掙錢的機會多,比在家種地好多了。她像一隻螞蟻看到了白糖,一夜之間便決定了自己的去向。

  她的想法遭到了丈夫和公婆的一致反對,但家庭的韁繩已經拴不住她的夢想,她悄悄地將女兒送到父母家寄養,然後揹著三十斤糧食,和小姐妹一起搭上了開往上海的汽車。

  此後的經歷,和不少南下打工者相似:趙林沒有心情欣賞這個大都市的繁華,她放下行李便開始找工作。但是一無所長的她找工作談何容易?很快,乾糧吃完了,身上的錢花完了,工作的事情仍沒有著落。她撿爛蘋果,夜宿街頭,被瘋子追……直到一個多月後,才找到一份拋光的活兒,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月薪200元。

  工作儘管辛苦,但她終於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她的心再也無法回到那樁沒有生氣的婚姻裡。她回到家鄉,給了丈夫200元“補償”,離了婚。

  再婚

  隨後的兩年裡,趙林掃過馬路、扛過大包、販過老鼠藥、看過廁所、當過月嫂……為了多掙100塊錢,她還穿著男人的衣服幫人抬過棺材。

  1994年,趙林到浙江黃岩石搗臼村打工,為了女兒能有個家,她與當地一個叫周梅興的男人結了婚。周梅興好酒,喝醉了就耍酒瘋,趙林沒少受他的氣。婚後第二年,趙林生下兒子,她不想再去幹零活兒,就琢磨著做點小生意。

  一輛三輪車,一個煤氣罐,一口煎鍋……1996年春節後的一天早上,浙江黃巖區一家工廠門口,多了一個賣蔥油餅的攤位。只見攤主麻利地往揉好的麵糰裡裝餡兒,用小麵杖擀好後放入熱騰騰的鍋裡,再用鏟子不停地翻著。不一會兒,一張蔥油餅就出鍋了。她就是趙林。

  空閒時,趙林還捎帶著收破爛。有一回,她收了一大堆報紙,紙堆裡夾雜著很多文學名著,趙林小心地把它們擦乾淨帶回家。忙完一天的活計後,躺在床上讀幾頁,疲累的身心好似到了雲端。即便是賣蔥油餅的間隙,她也不忘讀幾頁,時間長了,竟成了當地一景。

  人心的奇怪之處在於,不覺得閒來打麻將有何不妥,卻笑話業餘讀書的農婦。所以,趙林沒少受人奚落,丈夫也不理解她。

  2011年,周梅興因酗酒過度住了院,趙林一邊照顧丈夫,一邊還要兼顧生意,急火攻心,她也病倒了。

  這次突如其來的急病讓趙林想開了很多,人生苦短,要實現的夢想不能再等,必須儘快行動起來。

  網遇伯樂

  趙林拿出不多的積蓄,買了一臺電腦,並裝上了寬頻。在兒子的幫助下,她學會了上網、打字。兒子還幫她申請了一個QQ,她給自己取名叫“悠悠歲月”。

  第一回學加好友,她選了一個叫“潤物無聲”的網友。趙林做夢也沒想到,在她輕觸鍵盤的一瞬間,一位註定成為她命中貴人的人,帶領她正式邁入文學的大門。

  “潤物無聲”姓蔡,是台州黃岩的退休老幹部,同樣喜歡寫作。

  得知趙林喜愛文學,蔡老師被打動了。他看了趙林空間裡的文字,雖然粗糙,卻有著不凡的敘述能力。他鼓勵趙林堅持寫作,並給她推薦經典文學作品,還買了本寫作大全送給她。

  蔡老師經常幫趙林修改習作,還把一些文學前輩介紹給她。2012年,趙林第一次投稿——將一篇5000字的散文《生死考驗》投給了《散文選刊》,沒想到一舉拿下當年的全國散文精銳獎。

  訊息傳來時,趙林正在攤蔥油餅。那股子激動勁兒,非眼淚無以表達。

  首次獲獎,讓趙林的創作信心倍增,原本對老婆嘲諷加奚落的丈夫也對她刮目相看。周梅興很清楚,十多年來,妻子乾的活兒比男人都多,家裡的三層小樓就是妻子拼了命掙出來的。於是,周梅興開始幫著妻子料理家務,為的就是讓趙林擠出更多時間讀書、寫作。丈夫的轉變讓趙林很知足,這也是她再婚後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蟻群

  幾十年的坎坷經歷以及目睹了很多身邊人的際遇,讓趙林覺得,自己和他們就如一隻只螞蟻,沿著自以為鋪滿白糖的路小心翼翼地前行,儘管付出總大於收穫,他們也堅韌地生存在城市的夾縫中。一些或悲或苦的故事,在趙林心裡沉澱著,並在歲月的流淌中逐漸發酵,迫使她有了一種想要講述的衝動。

  2013年3月,趙林遏制不住創作的衝動,以自己的經歷為藍本,開始創作《蟻群》。她白天賣蔥油餅,夜晚便鏖戰在電腦前,像一隻勤勞的螞蟻,一點點耕種著自己的文學田地。

  日子和夢想都逐漸向好,本以為自己的後半生再不會和幸福二字分開,沒想到新的苦難卻悄悄逼近。

  在石材廠做工的周梅興身體每況愈下,有時會咳出血來,到醫院檢查,醫生告知他已是肺癌晚期。

  一日夫妻百日恩,看到丈夫留戀的目光,趙林充滿了酸楚和絕望。那時,兒子即將高考,她不敢表露出來,只能深夜披衣下床,流著淚進行創作,撫慰創傷。

  自知日子無多的丈夫關注著妻子的創作,隔幾天,他就會問趙林:“寫到哪兒了?文章裡有沒有寫我?”趙林如實回答:“寫了!”“寫我什麼?寫我愛喝酒嗎?你要把我寫得壞一點,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反面教材,讓孩子們引以為戒。”

  望著丈夫認真的表情,趙林動情地說:“除了愛喝酒,你並不壞,嫁給你我不後悔!”

  有時候周梅興也會催她:“快去寫你的書,書寫好了我就可以安心地走了!”

  2013年11月,趙林18萬字的小說《蟻群》完稿,丈夫吃力地抓住她的手,說:“那我就放心了!”第二天,周梅興與世長辭。

  《蟻群》以反映了億萬打工群體的真實生活而打動了編輯,北京團結出版社將之彙編於“長江文叢”中。

  小說主人公是個叫“趙二”的貧困農村婦女。“趙二”不像個女人名字,趙林說,生活中我自己就像個做苦力的男人。她的工友兄弟姐妹們,就如同螞蟻一樣,到處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而趙二,只是浩浩蕩蕩蟻群裡的一個。

  《蟻群》出版後,打工一族紛紛搶購,大家都把自己和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趙林的餅攤生意更好了,一些文學愛好者也找到趙林的攤位,幫助她賣餅,和她交流創作心得。

  2014年底,由《蟻群》改編的微電影《相信夢想》,獲得第二屆亞洲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海棠獎。

  現在,趙林的新作《莊稼人》和《看不見的頂部》也已完稿。她的文學夢想逐漸開出燦爛的花朵。

  趙林是個在城市裡奮鬥著的小人物,和餘華小說《活著》裡的主人公類似,生活在苦難的夾縫裡,一次次喘息,一次次掙扎,一次次抗爭,不沉淪,不低頭,不放棄。那種努力向上的勁兒,總是值得我們致敬。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