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當送蔡爺爺的靈車駛到老人生前工作的報刊亭旁邊時,家人發現小小報刊亭已經被鮮花包圍,報刊亭上貼滿孩子們送給蔡爺爺的話,許多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手捧鮮花靜候在路邊,送蔡爺爺最後一程……
一個賣報刊的老人因何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
一個小女生貼在報刊亭上的字條上這樣寫道:感謝您的笑容,感謝您在我們去看書時,給我們的凳子和午餐,感謝您在我們考試前,送給我們那跑調的歌聲……
蔡爺爺生前在報刊亭顯眼的地方放一個方便袋,裡面有硬幣、餐巾紙、清涼油、雙面膠等,供孩子們免費使用。
蔡爺爺只做了這些,他力所能及只能做這些,但他堅持了14 年。
中國人都知道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蔡爺爺做到了,在紛繁蕪擾的現實中,賣報的蔡爺爺用14 年的堅守詮釋真情,用平凡書寫偉大,傳遞社會的正能量。
蔡爺爺生前經常收到已經畢業的孩子從四面八方發給他的賀卡;還有,一個常在蔡爺爺報刊亭買雜誌的小女生喊他:“蔡爺爺,你過來。”
小女生在蔡爺爺那長滿鬍鬚的臉頰上,印下了甜甜的一吻。蔡爺爺含羞地笑了,他說:“我還以為她有什麼話要跟我說呢。”
他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得到孩子們的懷念。
做慈善真的不只是富人的事,也不只是政府或慈善組織的事,它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每一位公民都有獻出愛心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明標誌。
慈善是人類心靈的陽光,只有充滿友好和愛心的社會,才稱得上一個溫馨和諧的社會。也許到那一天,慈善不再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社會就離真正的和諧不遠了。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得好,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不管是像金淑娥全家、常夢夫妻還有貝天牧一家人那樣,全身心投入地做慈善,還是像影視明星蔡明和李肇星夫人秦小梅,還有其他大使夫人們那樣默默地、悄悄地做,我們的身邊一直都有人在做那些有關愛、有關扶弱、有關奉獻、有關溫暖的事。
儘管出現過“郭美美事件”、“小數點事件”,導致社會上有人對公益組織出現信任危機,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默默做慈善的人仍在默默地做,因為他們覺得,做慈善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心靈的需要。
全國人民都聽見郭明義操著一口濃濃的東北話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中國好人”祝瑞伍也說:“我心有你,助人悅己。”
這是不是先進人物的宣傳呢?如果你還對此有懷疑,那麼,做父母的可還記得,你的孩子在他平生有能力第一次幫助別人時,那興奮的小模樣。那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祝瑞伍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活得幸福,所以,我讓他們從小跟我一起去幫助別人。你看那些自私的人,他無論多富有,都體會不到幸福。”道理很簡單,總是覺得別人得多了,自己得少了的人,他怎麼能體會到幸福和快樂呢?
曾經看到,幾個中學生在救助站為流浪人員發放食物時,中學生對流浪人員說:“感謝你們讓我為你們服務。”
真的,有能力為別人做事,那真是你的福分!